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保险视点 > 正文
 

合资险企遭遇问题婚姻 频演换帅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 02:06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黄蕾  发自上海

  数周前,马哲明从法国匆匆赶往上海,接替蓝沛乐出任金盛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由于是被金盛外方股东法国安盛急招换岗,作为前安盛亚太区负责人的马哲明,尚未对上海市场进行一番了解,便赶赴北京参加本月13日至14日召开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与他同样赶赴北京会场的还有几张新面孔:瑞泰人寿总裁兼CEO欧海龙、安联大众CEO孟建安、中意人寿总
经理易思乐、光大永明总裁兼CEO薛珍纳。

  针对近期合资寿险公司集体换帅的现象,一位中资保险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2005年国内保险业竞争激烈,大部分寿险公司延续亏损势态,作为公司一把手,需要有专业技术和实绩经验,使合资公司适应竞争更加激烈的2006年。”

  然而,合资寿险“批量”换帅的原因远非这般简单。知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合资寿险公司老总上任没多久就被要求换岗,表面上是公司经营不如预期,需要人才更新。实际上,是合资寿险公司问题‘婚姻’的后遗症。”

  “洋面孔”接踵而至

  一个有趣的现象,有别于先前合资寿险公司中的华人一把手,这次出掌合资寿险公司的是清一色的“洋面孔”。

  上任以来,马哲明始终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也没有在任何媒体曝光。以至于近期媒体在报道金盛人寿换帅时,误将原中宏人寿个险部总经理赵根荣认作新帅人选。金盛人寿内部人士向记者独家透露,马哲明属“少壮派”总经理,一名不到40岁的苏格兰人。

  同属“少壮派”当家的孟建安,年仅36岁,与安联大众人寿前任“洋掌门”冯康君一样,来自德国。有过德国安联保险工作经验的孟建安,则秉承了安联大众一贯的低调。孟建安极少在公开场合露面,迄今仅有的两次亮相,是与上海媒体的茶话会。

  几乎是与此同时,光大永明人寿原华人CEO陈德仁悄然离去,接替他的是一位加拿大人薛珍纳。新到任的薛珍纳在加拿大永明金融香港分公司工作4年,具有20多年的寿险从业经历,对于寿险公司的管理经营有着丰富的经验。其在永明金融香港分公司担任CEO期间,业务发展势头甚猛。据记者了解,在其带领下,永明金融香港分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快速的业务发展。

  中意人寿董事长林金高和总经理黄金财也双双离去。接替他们的是来自

意大利的易思乐。易思乐行事低调,国内大部分媒体甚至还不知晓其大名,只知中意人寿的“洋掌门”在意大利忠利集团工作超过30年,有开拓国际业务经验。但上任后易思乐的表现,却让媒体大吃一惊。据悉,他进入中意人寿后迅速适应中国环境,颇得人心。在他的指挥下,中意人寿总部迅速从广州迁入北京,目标直指中方股东中石油老家。

  其后,是有“铁娘子”之称的瑞泰人寿总裁兼CEO曾冬漉选择“告老还乡”。接替者为曾在澳大利亚斯堪的亚保险公司担任首席运营官和首席律师的欧海龙。

  一位不愿具名的上海合资寿险公司高管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了合资公司掌门人从华人面孔到洋面孔的变化原因。他说,这是合资公司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必然因素,经过数年中国市场的原始开拓,合资公司期望业务更快发展,从一两家分公司到全国性公司,需要更多有战略眼光的领军人物。

  合资寿险遭遇问题“婚姻”

  2005年是中国保险市场大门洞开的第一年。然而,合资寿险公司一年来的表现并非令其外资方满意。除中宏、太平洋安泰等少数几家公司在本地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外,其他合资公司均表现平平,扩张地域版图的势头也并不强烈。

  业绩低迷,只能换帅。然而,业绩不理想的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合资公司的问题“婚姻”。

  根据入世承诺,外资寿险在华设立公司,必须以合资形式展业。成立合资公司本是政府保护中国保险业的措施,却成就了无数不美满的“婚姻”。

  合资寿险公司有一个行业“潜规则”:董事长中方委派,总经理乃外方人马。此外,各业务部门,与保险业务有关的营销、业务、培训等部门是外方派来的,而财务和人事等业务部门则由中方指派,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公平的人事机构,也为以后的争议埋下隐患。

  在日后的操作中,由于对公司发展有不同的看法,中外股东在公司的利益常出现分歧,工资待遇也是天壤之别,双方都不愿被边缘化,势均力敌的中高管理层的冲突时常发生,相持不下,直接影响到合资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一家合资保险公司外宣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总经理和董事长矛盾积压很深,有些业务根本无法展开。

  正因为分歧存在,包括中保康联在内的数家合资寿险商正在谋求中外股东分手。实际上,去年年底合资保险已经出现了首例中资股东变换的案例:安联集团和大众保险分手,中信信托接手大众在安联大众的股权。

  对于国内保险业来说,合资模式变成了一条危险的隐性绊马,中方合作伙伴注定将在外资保险的中国攻略中扮演获取短期收益的过渡性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看,合资成立寿险公司都有隐患,不如寿险业全部放开,像财险一样,允许外商独资。”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郝演苏告诉记者,他向保监会提交的“保险‘

十一五’发展报告”中,已经建议取消外资寿险公司在中国必须采用合资的形式。他说,“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前被迫娶‘中国媳妇’,对合资寿险公司的发展是一种束缚,外资保险公司不会使出浑身解数向中国保险市场输入资本和经验,中方也不能从外方那里真正学到外资保险的精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5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