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保险视点 > 正文
 

2005保险业:资本逐利而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 16:43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袁满 北京报道

  2005年,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的第一年,“开放”两字已展示出更加纵深的含义:对内,民营资本得以蜂拥而入;对外,卸掉禁锢的外资保险开始新一轮跑马圈地;行业外,商业银行越界渗入;行业内,多家保险公司忙着混业布局……

  全面开放一周年的保险业风生水起,各方资本逐利而来。

  民营资本崛起

  2004年保监会批筹的22家保险公司,在2005年开花结果。

  尽管在批筹初期,近一半的公司股东背景为民营企业。但事实上,民营资本的动静是“雷声大,雨点小”。截至2005年最后一刻,他们中顺利降生的不到批筹总数的一半,其中,可以堪称真正的民营保险公司的更是屈指可数。

  多数民营股东打了退堂鼓。“民营股东最初来的时候是觉得保险业来钱快,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行业也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某寿险公司总经理说。

  于是多数保险公司在股东的进进出出中煎熬着,有幸诞生的也多数撕下了民营的标签。以2005年底最后一家开业的国民人寿为例,仅筹备期就用了一年半。当公司股东架构最终定格,人们发现,昔日的发起股东——物美、中诚信以及和康友联等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中关村建设、重庆国投和联想。用阳光财险董事长兼总裁张维功的话说,“一些民营股东缺乏金融投资的战略意识,更看重短期回报,缺乏对保险行业的理解”。

  然而,在经历了初期的鼓噪后,依然有民营资本坚定地走了进来。

  就在几天前,开业仅仅三个月的长城人寿也宣布,湖北分公司开业,公司已完成在四川、山东、湖北等中国西、东、中部地区的战略布局。

  合众人寿——这家开业不到一年的民营保险公司股东已决定自己增投1.2亿的资金。“外资已经在叩我们的大门,只是对方要求日后掌控公司,而股东更希望自己来主导公司的发展。”该公司内部人士表示,股东方并非想捞一票就走,而是真正要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

  2005年10月低调开业的都邦财险也是十足的民营保险,股东方向经理层明确表态,“短期内不急于分红”。

  但是对于这些已经成功闯关进入的民营保险公司来说,前面也并非坦途。

  2005年,民生人寿包括原总经理王耀华在内近十名高管集体“下课”,合众人寿原常务副总经理梅新离开公司,国信人寿则随着总经理严峰的离任而“猝死”……资本方与经理层理念冲突,现代企业制度缺失……民营资本与保险业的磨合依然要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外资改写格局

  2004年12月11日,中国保监会宣布允许外资寿险公司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险业务,同时取消外资保险机构设立分支的地域限制。

  放开手脚后的外资保险迅速给了市场一个响亮的回应。2005年3月,刚刚成立三年的中意人寿因拿下了股东方中石油200亿元人民币的团险大单,坐上了国内“第四大”寿险公司的宝座,同时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外资保险公司。

  虽然一些人对靠吃股东业务突变的寿险市场格局不以为然,但必须承认的是,合资寿险公司股东业务的巨大优势。目前,金盛人寿与中国五矿集团,海尔纽约与海尔集团,海康人寿与中海油等等,合资寿险近期都在就团险与股东接触。外资保险的团险大戏的高潮即将来临。

  实际上,中国保险市场全面开放的第一年也是外资保险新一轮成长期的开始。2004年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占比2.3%,截至2005年底,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6.92%。

  刚刚把总部从广州搬到北京的中英人寿总裁张文伟表示,公司“未来3年的战略规划已经启动,我们在中国要完成开设另外6家新的分公司,在20个城市开始运作”。

  伴随着外资保险公司扩张高潮的来临,中外资竞争的战线也由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向二线城市蔓延。南京、杭州、青岛、成都……这些城市在今年外资保险分公司的开业名单上频频曝光。而中西部保险时常则借势得到了新的发展。

  吴定富在1月13日召开的2006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披露,截至2005年12月底,名列《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0多家境外保险公司,已有27家在中国设立了营业机构,外资保险公司数量已经达到40家。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8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华设立了192个代表机构和办事处。

  混业前奏响起

  但在监管者看来,真正的竞争是超越保险领域的。吴定富认为,到2006年底,中国金融业入世过渡期将全部结束,中国保险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突出表现为国际金融保险集团综合经营的绝对优势,与中国保险业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的矛盾。

  金融一体化的模式已经伴随着外资对中资不同金融领域的并购、合资而渗入中国市场。这让中国市场上的外资金融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混业经营和布局的优势。

  而当外资保险公司通过“曲线突围”已悄然将其混业模式的胚芽复制到中国的时候,中资保险企业却在“金融控股集团”道路上因“分业经营”政策限制而步履艰难。“我们确实落后了。”平安集团执行董事、副首席执行官孙建一说。

  有感于此,中国的保险巨头在金融控股集团道路上加速奔跑。

  2005年7月6日,平安银行总部在上海举行开业典礼。平安银行的挂牌,使平安金融控股集团的称号变得真正名副其实。旗下子公司已将触角伸向产险、寿险、资产管理、信托、证券、银行各个金融领域。

  10年前,分拆中国人保而产生的中国财险、中国人寿和中国再保险如今也在找回各自的“前生”,打造金融控股集团。

  2005年11月18日,中国人保控股公司与日本住友生命、亚洲金融集团和泰国盘古银行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性合资寿险公司——中国人保寿险公司。加上此前相继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和三家经纪公司,人保基本完成了其在保险业的综合战略布局。

  中国人寿则在酝酿通过收购大众财险来实现自己的金融控股架构。

  保险系基金也将呼之欲出。权威人士透露,国务院对保险系基金原则上已经放行,推出的前提是证监会与保监会要拿出一套管理办法,随后就可以进行试点了。而坊间传闻,中国人保和平安最有可能拔得头筹。

  随着商业银行进入保险和基金业。保险业也将在综合金融的平台下与之竞争。

  链接:2005年保险业大事件

  保险资金入市

  保险业盼望多年的投资渠道从2005年的放闸之后不断被拓宽,2月15日和17日,保险资金被允许直接投资中国股市。随后,2005年9月11日,保险资金获准投资海外。保险公司还成立了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实现保险资金运作的专业化、内部管理的规范化。

  保单持有人的最后安全网

  2004年1月1日起实施《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为我国按照市场原则建立保险市场的退出机制和更有效地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提供了制度和物质上的保障。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实行的“金融机构破产,国家财政兜底”体制在保险领域被冲破。

  200亿一张大单

  团险和养老年金保险业务对外资寿险公司的禁令刚一解除,中意人寿就与其合作伙伴中石油签下一笔价值高达200亿元人民币的团险大单,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保险公司。因此,选择实力雄厚的中方合作伙伴成为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现实考虑。

  七年之痒

  2005年11月,安联大众中方股东易主,中信信托接手大众49%的股份。亏损是安联和大众这场历经6年零10个月婚姻最终走向分手的导火线。此外,恒康天安、中保康联也遭遇股东变更。众多合资保险公司因此将面临“七年之痒”,股东之间的分分合合在合资公司中上演。

  保险高官集体下海

  保监会副主席冯晓增出任人保担任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原保监会财险监管部主任刘京生任中国再保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数名副局级以上的监管机构的官员挂冠“下海”。与此同时,由于原有保险公司开设分支机构、继续扩张; 2004年批准设立的新公司一一筹备开业,保险业的跳槽热、挖人战持续未停。

  新生命表

  2005年11月12日,《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00-2003)》获得保监会评审会通过。新的《生命表》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寿险业经验死亡率,为保险公司厘定费率、

准备金评估以及死亡率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也为我国寿险产品费率市场化向前推动了重要一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57,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