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海保险从变动中获得生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 11:02 解放日报 | |||||||||
2005年是保险市场全面开放的第一年,上海作为国内保险市场的前沿,从经营管理到市场开拓,从产品到服务都有诸多变化,而上海保险正是在变动中获得了勃勃生机。 主体之变 上海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等方面的突出地位,决定了其对保险机构具有不可抗
合资公司 去年5月,发展5年的信诚人寿在经过了一系列的筹备后,将其在国内的第4个业务据点选择在了上海,开业至今推出30多个险种,带动了业务上的突破。经历了易帜等风波后,花旗人寿10月隆重开张,凭借国资委和全球金融集团的股东背景,花旗人寿一开业便揽下工行上海分行25%的网点,着力于从银行保险开拓市场。因200亿元团单而倍受瞩目的中意人寿在经过4个多月的筹备后,于11月正式入驻上海。12月,专注于长期投资理财服务的瑞泰人寿,经过近两年市场培育后登陆上海。在直销渠道上取得不错成绩的招商信诺人寿也正式在上海开业。 中资公司 去年5月,总部设在武汉的合众人寿在上海开设分公司,距离合众人寿在武汉开业不足3个月。同时,专业的健康险公司也在上海崭露头角,除5月已经开业的平安健康险公司外,人保健康险上海分公司也在12月下旬隆重登场。有消息称,至少还有10家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的保险公司正在上海筹建,如阳光财险和长城人寿等都将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如同入出之道,在诸多新公司开业的同时,同样有保险公司淡出市场,2月份成立的国信人寿,在经历高层人员的突然出走后一蹶不振,至今没有取得保费收入。 股权之变 2005年,保险公司的股权变更是另一大看点。先是安联大众股权变更,安联集团和大众保险“甜蜜”分手,中信信托接手大众在安联大众49%的股权,这是近几年来国内合资保险公司中首个中资股东变换的案例,但决不是个案。有分也有和,一些保险公司之间也在加强股权联接,谋求更大的合作:凯雷集团正式注资太保寿险;日本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株式会社以5亿元人民币获得天安保险24.9%的股份,成其第一大股东;大众保险将被中国人寿收购;生命人寿也正在积极洽谈盈科入股的事宜。 渠道之变 2005年上海保险渠道趋向多样化。 电子商务销售成形 保险电子商务经过5年的发展,不论是硬件上的部门建设、系统配备,还是软件上的产品开发、经营模式、技术经验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去年4月1日,《电子签名法》的出台,使外部条件更加成熟;同时,内部环境的优化,让电子商务迅速成为保险公司产品销售的有效渠道。 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泰康人寿等保险公司,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的保费收入,每年以超过100%的速度持续增长。电子商务已被视为加强业务销售能力的重要方式,保险公司正在着手建立针对企业和个人的电子商务销售系统,网上支付系统以及跨行业合作系统。 依托代理逐渐成风 随着上海保监局对保险中介机构评级方案的推行,保险中介机构经营过程将受到社会各界的监督,不诚信的情况将得到控制。 2005年沪上新开张的一些保险公司,都没有建设自己的销售队伍。如天平保险实行分销制度,将销售委托给保险中介机构,只负责产品开发;瑞泰人寿以投连险为销售重点,选择证券公司和银行网点为销售渠道,这种模式已经在北京获得成功。 营销员负增长 营销员一直是寿险销售的主力军,去年前10个月,上海寿险保费收入的50%以上来自营销员。但2005年上海营销员发展并不景气,一是在挖角的催化下,人员流动加速,全年保险代理人的业内外流动超过万余人,给保险公司业务的正常开展造成一定麻烦。二是营销员负增长,第三季度末营销员数量3.4万余人,比第一季度减少了8500人,这更加剧了营销员的恶性竞争。 超市也卖保险 从去年春天开始,上海卡式保险销售火热,主要涉及人身意外伤害险、旅游意外险、交通工具意外险等三类十余种保险项目。据了解,人保、太平洋、平安等保险公司的卡式保单销售情况比往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卡式保单使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人们可以在银行、邮局、超市等便利的渠道购买到保险卡,然后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开通保险。 产品之变 2005年,上海保险市场新险种层出不穷,呈现出多元化,市场不断细分的趋势。 万能险降温 万能险并非是保险市场新面孔,但在2005年却急剧窜红。据上海保监局统计,仅1至9月,上海就有15家寿险公司销售万能险产品,其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倍多。上海一些保险公司的新单收入中,万能险的占比超过60%,而且在银行渠道的销售势头压过了分红险。不过快速发展过程也带来了风险,11月份上海保监局出台投保提示,提醒消费者注意收益率、个人投资账户等关键问题,避免被误导,给火热的万能险降了温,保险公司对万能险的推广变得低调起来。 健康险创新成风 2005年可以说是健康险的丰收年。在国寿和信诚推出两个终身医疗险的同时,新华人寿推出防癌保险,中宏人寿再推少儿重大疾病险……此外,财险公司积极加入短期健康险竞争,不断推出新的健康险产品。2005年上海市场力推的新险种,近一半为健康险,其中不乏少儿医疗、终身医疗等已往被视为雷区的领域,形成一股创新风潮。 还本成趋势 或者是为了迎合消费者购买保险的还本心理,或者是受目前市场上还本产品相对畅销的鼓舞,2005年还本保险依旧走俏。最突出的当推友邦于12月推出的国内首个还本意外险,至此,还本型险种完成了在寿险领域的全覆盖。财产险的还本险也颇让人心动,人保、安邦、华泰的还本家财险逐渐兴起,销售状况良好。 责任险渐露头角 与往年责任险的势微不同,2005年责任险不再沉寂,“出镜率”大大高于往年。4月1日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特色责任险也层出不穷,如婚庆责任险全面扩容,装潢责任险异军突起,餐饮责任险受到普遍关注。随着嘉年华的举办、世博会的临近,各类公众责任险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线。 此外,还有养老险等都有新动向。新生命表于今年1月1日启用,寿险产品定价大幅放开,为2006年的产品之变埋下诸多猜想。可以预见,今年保险产品革新在寿险,尤其是养老领域内更为深刻全面。 人事之变 保险主体的增多引发了上海保险人事上的地震,不管是老公司还是新公司对于人才都心存忧虑,前者担心人才被挖走,后者则担心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于是,上海保险市场上不断上演着富有戏剧性的"挖角大战"。 高层变动 去年4月底,国信人寿在开业不足2个月之际,董事长兼总经理严峰突然离职,造成国信人寿业务的中断。同一时期,原太保财险车险负责人谢跃正式执掌天平车险,“懂行人”谢跃的加盟,适应了专业车险公司需要专业化经营和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并很快给天平带来保费上的突破。 5月,原平安寿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梅新带领平安多名骨干入主新开张的合众人寿,给业界一个震惊。合众上海的开局极为顺利,保费收入冲得很快。10月,梅新却突然离职去人保健康险上海分公司,随后合众副总经理赵波等人也相继辞职。数日后,平安人寿广州分公司总经理胡国萍向平安辞职,闪电加盟上海合众。 11月,平安寿险上海分公司同样出现高层的更换,原总经理李春离任,改由原重庆分公司总经理徐敏彬接任总经理一职。 近期还有消息称,金盛老总蓝沛乐即将离开,原中宏人寿个险部老总赵根荣将在金盛走马上任。 中低人才流动 中层管理人员和一线的营销人员处于多变之秋。目前上海保险市场上核保、核赔以及健康险等专业技术型人才特别吃香。因为专业性强,培养成本高,保险公司不惜重金招揽。 营销员也变得奇货可居。目前上海保险市场营销员存在着2万人的缺口,平安、新华和太平洋安泰人寿等都不同程度遭到集体挖角。营销人员从中看到了机会,不少人通过不断跳槽,抬升自己的职级。这让不少保险公司吃尽了苦头。前两年靠挖角发展起来的某保险公司因为人员流动太大,不得不从新着手打造自己的营销队伍,给业务开展带来较多不便。 纪云飞 马莉娜 苏微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