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保险视点 > 正文
 

养老新政:三种人的养老现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 01:07 中国经济周刊

  此次养老新政出台后,备受各方关注,其中很多人担心个人账户一旦“缩小”,未来养老金会有所降低。

  老人:养老新政是保障

  如果说年轻一代还有为自己“老有所养”进行奋力一搏机会的话,现如今,大部分老
年人则只能默认现有的养老现实。

  “我们老两口现在的退休金加起来总共4000多块钱。”说这话的时候,潘老的老伴儿刚从外面买菜回来。作为中国社科院的退休教师,潘老觉得现在的退休金已经够他们老两口舒服的过日子了。“可毕竟我们代表不了大多数,中国还有很多像我们这样年纪的老人吃不饱饭。”潘老说。

  文章开头提及的北京市梁小年老人养老生活的艰辛,更代表了大多数普通老人的养老现状。

  “改革对老人的影响不大,就是说目前老人能拿到的养老金不会有任何变化,既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专家介绍说。

  实际上,这次养老新政的出台,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保证离退休老人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据了解,为了离退休老人的养老金发放,近五年来,中央财政基本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补贴金额高达2093亿元。

  “但仅有政府的重视和努力还不够,”李刚博士评价说,“还需要有实质性措施予以解决。”此次养老新政把个人账户“做小”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为了完成从空账到实账转变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据了解,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各项缴费比例已高达40%,在亚洲地区仅次于新加坡。为维系这一制度的正常动转,不得不挪用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资金,形成了约7400亿元的空账,并且每年还在增长。

  中人:“新政”损害在职职工利益?

  “等我老了能领到的退休金会因此变少吗?”在一家民营企业工作的侯志勇满脸狐疑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求证。已过而立之年还在为事业打拼的他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但他对自己未来的养老金是否会减少显得十分在意,“等我退休的时候竞争压力肯定会更大,养老金要是少了,生活质量如何保证?”

  “改革意味着政府将通过提高社会统筹的比例来筹集更多的资金,以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受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去年起承担了关于《划拨国有资产,偿还养老金隐性债务》的专题研究,课题组成员黄必红博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基础养老金不变的情况下,个人账户规模的缩小,将使在职职工未来的养老金水平缩水。

  有业内人士提供了以侯志勇为案例做的一个养老金计算:侯志勇是养老新政实施前参加工作且在新政实施后才退休的职工,假定他的平均月薪3000元,养老保险缴费期限为10年;再假设10年后北京月平均工资是3000元,那么退休后,他在政策变化前后各能领到多少养老金呢?

  按养老新政之前的养老金政策看,侯志勇在退休后每月可领到的养老金是880元;如果将个人养老账户的规模将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即实施养老新政后,侯志勇退休后每月可领到的养老金690元。

  也就是说,在养老保险制度调整后,侯志勇每月少拿了190元。但是“新政”明确指出,国家还将专门对中人发放“过渡性养老金”,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补偿,但发放标准和形式尚未有明确规定。

  黄碧红博士认为,“中人”在改革前并无个人积累,这意味着国家对这部分人负有“隐性债务”,“养老新政”实际上是通过牺牲在职一代的福利,来保障退休职工的福利。而且,再过三十年,现在在职的一代人将到退休年龄,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顶峰。届时,在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支付日益增加的养老金,如果政府仍然采取现行的政策,即进一步缩小个人账户比例,提高社会统筹比例,将使未来工作的一代个人账户养老金进一步减少,最终可能使养老金制度完全成为现收现付制。

  从养老金支付的自身规律看,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大国,没有积累的养老金制度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

  新人:凄凉与潇洒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养老观念,但自从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这种养老方式也几乎失去了可能性。而对于目前已经长大成人并刚刚走上社会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来说,养老问题可能只有依靠社会或市场来解决了。

  目前的中国已经迎来了“421家庭”时代。所谓“421家庭”,即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他们的家庭结构位,4个父母长辈、小夫妻2人和1个小孩。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已经让身在塔尖的年轻人不堪重负;而教育、医疗、住房这“新三座大山”更使他们气喘吁吁、举步维艰。许多人感叹:我们连自己的福祉都谋取不到,如何还有能力让父母老有所养?

  据《中国经济周刊》调查了解,年轻人对于养老的反应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凄凉。

  刚参加工作的刘志坚最近一直在和同事讨论这样一件事情:自己结婚以后,如何来照顾双方的老人,虽然父母一再告诉他不用担心他们的养老问题,但刘志坚还是觉得父母加起来不到1500元的退休工资难以维持较好的生活。

  “可是我该怎么办?我根本看不到自己将来能够有多大的发展。”刘志坚说,他有时会为此而失眠,父母操劳一辈子,而自己挣钱又不多。“总不能再让老人补贴我吧。”

  与刘志坚的悲观预期不同的是,另一批年轻人对未来养老非常乐观。正在某大学读研二的曲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不担心工作之后单位是否会给自己上养老保险,他会靠自己的努力在10年之内赚到100万。“靠每月缴纳养老保险来养老不现实,可能到时你都用不上那笔钱,所以趁年轻挣一些钱养老才靠得住。”

  曲波们的养老观念让专家比较着急。“任何制度的改革都会有风险,而当年轻人逐渐变老的时候,当老龄化高峰到来的时候,必然会带来新一轮的支付危机。”

  据了解,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4%,到2030年,中国人口结构将从现在的15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变为3.3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从事老龄公共政策的原野博士认为,西方国家进入老龄时期一般都花费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而中国从控制生育到进入老龄化只用了18年时间。“我们这个社会‘未富先老’,所承担的养老责任越来越繁重。”

  事实上,在新旧养老制度的转轨过程中,已经产生了约8万亿元人民币的养老金债务总额。“这是从1997年到2033年期间我国政府需要支付的职工养老金费用总额。”黄必红博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人民大学课题报告根据2004年到2033年每年对退休人员发放的养老金数额趋势分析后认为,只有在做实个人账户的前提下,从2032年起我国养老金债务才会开始下降。

  目前,1997年前退休的那一部分老人已经全部在90岁以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已经很低;1997年前参加工作、1997年后退休的那部分“中人”由于多年来的养老金个人账户积累,拥有使用自己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权利,政府的负担将大大减轻。也就是说,如果我国养老保障制度能平稳推进,做实个人账户,30年后养老金缺口将得以填平。

  养老的另一种期待—企业年金

  养老新政只是让养老金账户变实,让中国人实现“老有所养”的措施之一,专家认为还可以采取其它办法,如适量减持国有股。

  “现在股份制企业中,国家持有的股份是政府当年对企业的财政性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保研究所的李刚博士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过去企业和职工没有缴养老保险及其他

社会保险费用,职工工资水平也很低,那部分本来应当作为社会保险费用积累起来的资金,国家拿去搞建设了。现在养老金出现缺口,国家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也是合情合理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