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人事6月之变 发生在多事之季的平稳换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9日 11:57 和讯网-《财经》杂志 | ||||||||
□ 本刊记者 任波/文 起自5月底至6月中的中国保监会以及几大保险公司的一系列人事变动,目前可谓基本尘埃落定了。 从保监会大楼走出的官员的行踪看上去较为简捷。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冯晓增南下,担
公司方面的人事消息略显繁复。5月末,三大保险企业在三日内接连传出高层更迭消息:原中保控股及香港中保董事长兼总经理杨超离任,接替王宪章担任中国人寿集团总经理、党委书记,并任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下称中国人寿)总经理;中再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戴凤举退休离职。 记者还获知,戴凤举担任的中再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大地财产保险公司董事长,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等职务均已被免去,目前只担任中国保险学会会长一职。 时下保险业界一般认为,中国保监会今年屡以不同方式强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此次人事调整,也意味着在这方面迈出值得关注的一步。例如董事长与总经理职位实现了分离——中保控股及香港中保总经理一职,即由原副总经理林帆接替,冯晓增并未如前任身兼二职。对此看法,保监会方面尚不愿作出正面回应。 总体而言,一系列人事变动发生在保险业绩整体下滑的多事之季;于此相伴,是不止一家公司投资遭遇失利。整个行业利润相当微薄,业内人士对隐含的风险亦表示担忧。 王宪章与戴凤举 与中再集团相比,中国人寿集团此次“新老交接”完成的时间要略晚一点。 6月16日,王宪章最后一次主持了股东大会;但其正式卸任,还要待7月29日为此专门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的结果。从2000年1月中央金融工委副书记阎海旺在北京宣布王宪章接任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至今,王在中国人寿任职已整整五年半时间。 王宪章生于1942年5月,1980年进入保险业,担任过人保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中保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等职,后兼任香港中国人寿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宪章进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之前,曾担任当时第四大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职位,他的后任恰是杨超;而今,王宪章在中国人寿集团的接替者仍为杨超。如此换班,被一些人认为是“顺理成章”的安排。 自中国再保险有限公司成立时起,戴凤举便担任“一把手”。戴1966年毕业于中央财金学院金融系,曾做过共青团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西青年报》总编辑。1990年进入保险界,任人保浙江省分公司总经理;1992年进京,担任人保公司副总经理。1996年1月,中保集团公司下属的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问世,戴凤举即任首任董事长、总经理。 1999年3月,中保集团分拆,中国再保险公司成为国内惟一的专业再保险公司。2003年岁末,中国再保险公司重组为一家集团公司及三家股份制子公司。按照戴描述的发展战略,中再集团要力争五年内建成多元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再保险(金融)集团控股公司。今年5月,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国保险报》主办了首届中国保险业诚信建设高峰论坛,戴凤举致开幕辞。这是他最后一次以中再集团老总的身份公开露面。 低调履新 从几位履新者的背景看,首先反映出有关部门对于他们政治上的可靠性的关注,个人专业素质则要求熟悉业务、懂外语,具有国际市场经验,年龄也比较轻。 据内部人士透露,身兼中再集团董事长和党委书记的刘京生此前经历更接近于“学者型”官员,曾主持过多项保险研究课题。1978年至1996年,他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工作,其间在人保驻英国机构工作四年;1996年转任中国人民银行保险司任副司长,负责财产保险、再保险和保险中介监管;1998年调任中国保监会保险中介监管部主要负责人,2000年被保监会下派任北京保监办主任;三年后又回保监会任财险监管部主任。 此次同以官员身份转入企业的冯晓增,毕业于南开大学英语专业,曾任人保天津市分公司办公室主任;此后即转向海外业务,任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澳门分公司总经理、人保港澳管理处副主任等,后又回到天津。他在1998年11月和2003年曾两度任职于中国保监会,其间,亦曾任中保集团总经理助理兼任人事部总经理。 今年55岁的杨超近年来颇为外界注意。杨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曾任职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亦曾留学英国。1996年后,他担纲中国保险(欧洲)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四年之久。2000年1月杨超赴港第一次接替王宪章,任中保董事长兼总经理,直至今年5月。 杨超此番屡新中国人寿后,立即开始巡视分公司,第一站则定在了上海。6月22日,他与美国寿险营销与调研协会(LIMRA)总裁葛世纳签订协议,引进新的代理人国际认证体系,并誓言从平安人寿手中夺回失去六年的上海寿险市场“老大”地位。 接替冯晓增掌管保监会财险、再保险监管事务的主席助理周延礼,据称也说得一口流利的外语。他曾在人保大连分公司担任高管,后赴香港长驻近15年,历任中保国际下属中国再保险香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保集团国际部总经理。1998年保监会成立,周担任财险监管部主任,2000年赴上海任保监办主任,两年前任保监会主席助理。 有猜测的离职 据《财经》了解,此轮人事变动涉及中资在海内外的保险公司不下十家。从业内人士对记者发表的评价看,“平稳交接说”仍占多数,因为“真正的去职者”其实只有王宪章和戴凤举。一位保险公司董事长对《财经》分析,此番“新老交替相当正常”,王宪章今年63岁,戴凤举64岁,已超过退休年龄。到6月初,相关人等实际上陆续就位,但坊间的分析并没有静止。概言之,媒体普遍猜测,如此大规模的人事调整,盖与几家保险企业业绩下滑或内部管理粗糙乃至失控至少存在时间上的暗合,因此,不排除以此为加强公司治理和风险防范契机的意图。 公开数据表明,从去年开始,国内几大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开始下降。财险方面,2004年的保费收入1100亿元,其中车险近70%,而其综合费用率超过100%,近乎全线亏损。最具社会公益性的责任险保费则同比滑坡5.59%,仅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3%。 2004年度,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中保国际(0966,HK)亏损2293.5万港元。其中,公司寿险业务收入大幅增长一倍,达62.18亿港元,而寿险责任准备金变动带来的支出却达53.69亿港元,增加了98%,终使寿险业务出现1.77亿港元的亏损。 中国人寿集团也面临类似问题。其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中国人寿(2628,HK)2004年投资净亏损达2.37亿元,而2003年尚有净收益8.68亿元。构成投资亏损的最主要一块,来自3.2亿元的跌价准备金。去年9月,中国人寿托管在闽发证券的4.46亿元国债,因后者破产而有去无回;根据年报,巨额准备金正是为此而“埋单”。此外,公司证券投资基金浮亏达到10.72亿元。此外,中国人寿的海外集体诉讼官司至今拖而不决,这是王宪章离开前的一大遗憾,也是对继任者的一大挑战。 中再集团近年来也处在矛盾的旋涡。去年,中再集团控股的中国人寿再保险公司(下称中再人寿)未经董事会同意,与汉唐证券签订了高达6亿元的托管协议。汉唐证券经营溃败之后,中再人寿虽追债不止,至今仍有约4亿元的委托投资款未能收回。据悉,保监会早前向中再人寿派出调查组,目前此事尚无定论。 余波未了 对于中再集团而言,旗下新成立的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保险报业)的来龙去脉,也颇为外界关注。 《中国保险报》自问世起即隶属于中再集团。去年1月,在该报创刊十周年答谢会上,中再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戴凤举提出“组建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设想。中再集团将其列为当年三大体改重点之一,并于3月底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保监会呈报了改制方案,很快得到批准。今年4月,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中国保险报》股份制改造完成后,注册资本金陡增至1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再集团持有40%,中国人寿集团持20%,北京畅想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持股15%,中国人保控股公司持股10%。 其时,保险报业董事长兼总裁由戴凤举兼任。两位副董事长,一是畅想传媒(高教出版社改制而来的公司之一)董事长刘志鹏,一是曾名列2002年《福布斯》中国排行榜第48位的福禧投资董事局主席张荣坤(张还任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中再保险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保险报业常务副总裁周德英现任中再集团纪委书记兼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党委组织部长。 保险报业坐拥亿元资本,自是引起轰动,但其内部员工也心存疑惑。知情者称,《中国保险报》创刊十年来,中再方面每年给予的业务投入仅10万元上下,报社主要靠发行及广告滚动经营;至改制前,其账面上还有200余万元存款。在改制中,《中国保险报》核定资产估值为519.05万元人民币。改制后,属于中再集团的一些人员分别进入报社担任要职,员工人数成倍增长,对此,中再集团内部也颇多议论。 有分析人士指,一份发行量不到10万份的报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将资本金扩大到1亿元,今后如何利用现有资产,有效扩大经营,仍值得密切观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