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经理人 谁为你的前途保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0日 11:00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保险人才市场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热闹过,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保险公司高管跳槽的消息,人才流动的加剧源于大量新保险公司的开张。 2004年,中国保监会批准筹建18家中资保险公司,后增至22家。2004年底,保险市场完全放开,外资保险公司可以长驱直入,新设机构不断增加,今年5月的一天,保监会一口气批了8家分公司的筹建工作。设立一家保险机构,在人事的架构上至少需要1名董事长、1名
似乎在一夕之间,保险经理人的头上就砸下了美味的馅饼,新公司给这些高管经理人开出的待遇也水涨船高,高得让人容不得去仔细考虑去留的利弊得失。保险公司是提供风险保障的,却没有谁敢为保险经理人的前途保险。保险经理人是冲着光明前景去的,可怎么看都带有飞蛾扑火的味道。不少跳槽者还未走马上任施展拳脚,便先输一着,在筹建期就被请下马去。当然,大多数经理人可以顺利走过筹建期,可真正的风险也多在接近“光明”的时候发生。保险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看得见的前景。 挖角者主要为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分为两类:中资公司和外资公司,经理人分别要面临市场和管理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风险。 进入中资保险公司的经理人被许以充分发挥的空间,这是职业经理人们梦寐以求的,但实际上受股东的掣肘,理想很难实现。公司股东几乎全来自非保险行业,不熟悉保险行业,在业务发展上非常依赖经理人;但同时,因为不熟悉保险,所以只从投资角度判断公司经营发展方向,他们进入保险业看中的是“钱”景,目的是盈利,可惜他们等待亏损的耐心有限。 资本必然关注收益,投入与收益产生了矛盾。经理人面临两难选择:或者坚持发展的长期性,循序前进,股东看不到规模的迅速发展,很快就会被“贬”,这在职场上不乏先例,经理人失败得更快些。或者从股东角度出发,从开业之初就专注于业务规模,谋经营利润,将品牌建设、内部架构暂时搁置。在不具备品牌、服务等优势的前提下,打拼市场谈何容易。保险市场格局已经形成,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市场份额占80%以上,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客户群。保险经理人现成资源有限,无奈之下,只能靠降低保险费率,打价格战来抢市场,实现规模增长,先给股东一个欣欣向荣的业绩。 但是,保险收容的是风险,马上就可以看到“颜色”,不按照风险测算的价格最终使保险公司面临超额赔付,特别财产公司一两年的时间就会表现出来,不但没有盈利,还会亏损。可以想见的是,难给股东满意答复的经理人,下课在所难免,保险公司能否延续下去也是个问题。事实上,保险主体增多,竞争加速,保险公司破产成为可能的事,保险监管机构已经开始建立保险的退出机制,而最先破产的恐怕就是那些新成立短视的中资公司。无论被逐还是公司破产,保险经理人的前途不甚乐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