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社会保险 > 正文
 

美国养老金体系拉响警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 11:05 经济参考报

  美国养老救济金保障公司11月中旬发布的财务报告再次拉响警报。在截至9月30日的2005财政年度,这个专门支撑破产公司养老金计划的“救生舱”已然亏空228亿美元。

  据报道,目前美国的养老金大致有4种形式,分别是政府退休金、基本养老金、福利养老金和储蓄养老金。整个养老金体系是一张“三条腿儿的板凳”,政府、企业、雇员都是不可缺少的支点。当前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很多美国公司已经无力承担雇员的福利养
老金或储蓄养老金。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和美国航空公司先后申请破产保护,9月份达美航空公司和西北航空公司步其后尘,4家公司的养老金缺口总计为259亿美元。美国第一大

汽车配件制造商德尔福也于今年10月提出破产保护申请,美国媒体披露该公司养老金亏空高达85亿美元。另外,在钢铁、电信、汽车等行业同样有一大批美国公司被越积越多的养老金开支压弯了腰。

  华尔街投行高盛集团经济学家达姆比萨·莫罗指出,就养老金负担而言,美国公司出现了三个棘手难题:一是很多公司的养老基金在2001年股市大跌中损失惨重,尽管不少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予以弥补,但收效甚微;二是很多公司养老基金的投资组合匹配不当,导致近年来收益率增幅未能达到预期;三是美国社会正在走向老龄化,而美国公司显然低估了退休员工的平均寿命,导致养老金负担日趋沉重。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人口老龄化在今后20年将是美国现行养老体系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在“婴儿潮”出生的美国居民高达7900万人,这一群体对养老金体系贡献最大,而且与雇佣部门签订的大都是“固定收益型养老金计划”。当他们陆续步入退休年龄,美国养老金体系将承受更大压力。据估算,到2018年美国

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将超过收入,到2042年这一基金将彻底用光。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过去曾经相当流行的“固定收益型养老金计划”也是造成危机的一条导火索。尽管这项“慷慨”的企业福利逐渐被“固定缴费型养老金计划”取代,但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开始显现。在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公司当中,大约3/4的美国企业还不得不对部分员工履行“固定收益型养老金计划”。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统计数据,目前由企业承担的“固定收益型养老金计划”大约覆盖3400万美国人,存在的资金缺口高达4500亿美元。

  一旦美国公司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就能把包袱丢给半官方性质的美国养老救济金保障公司。养老救济金保障公司成立于1974年,根据每个企业的养老金计划收取不同额度的保费,如果企业的养老基金出现亏损且无力回补,就由保障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负责执行企业和员工达成的养老计划。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股市牛气冲天,各种养老基金重仓杀入并获得良好回报。养老救济金保障公司在那个时候没有遇到多少麻烦,因为即使企业破产,其养老基金仍有大量盈余,完全可以应付员工的养老金计划。那个时期,养老救济金保障公司的账面盈余持续增长,到2000年几乎接近100亿美元。2001年股市大跌,许多企业的养老基金因投资失败而出现巨额亏损,再加上美国一些大公司纷纷宣布破产,无力填补企业的养老金缺口,迫使养老救济金保障公司出手挽救其雇员养老金计划。由于“黑锅”越背越多而且越来越重,养老救济金保障公司不堪重负。

  在美国企业养老金出现巨额亏空的同时,美国联邦和各级政府承担的公共养老负担状况也在恶化。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提供的数字,2000年美国主要的公共养老金计划耗资785亿美元,而2004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1178亿美元,增幅达到50%。另外,美国雇员福利研究所的数字显示,各州和地方政府的工资成本要比私人部门高出约40%,而福利成本更是高出60%,造成美国公共养老金赤字在2003年就达到2780亿美元。

  事实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养老金赤字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在创立社会养老体系初期,发达国家中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并不太多,政府和企业每年支付的养老费用相当有限,社会负担比较轻。不过,经过几十年运转之后,现有体系已经难以应付数量日趋庞大的退休大军,而一家两代人同时领取退休金的也为数不少。

  面对日益严重的养老金亏空难题,《经济学家》的一篇文章提出,美国国会应当通过相应法规,明确规定企业负担退休人员养老和医疗福利的比重;还可对《破产法》进行适当修订,及时淘汰无法承担员工养老和医疗开支的企业。而美国劳工部官员表示,美国企业应对现有养老金计划进行修改,向养老救济金保障公司交付的保费也应与风险挂钩。有人就此建议,养老救济金保障公司应当大幅提高向美国公司收取的保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提高退休年龄来缓解危机。有报道援引美国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的话说,美国应将退休年龄提高到70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