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保监会精算处丁昶:市场倒逼保险精算跨步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7日 14:34  《当代金融家》微博

  文/本刊记者  刘立新

  编者提示

  精算师是人寿保险公司的灵魂,作为保险业“关键人物”的精算师,由于人数少,考试难度大,因而一直以来,精算师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为此,《当代金融家》在中国精算师协会的支持下,推出保险精算师系列报道,对来自监管机构及国内知名保险公司最顶尖的精算师进行独家采访,希望借此带领读者走近保险精算行业,掀开精算师神秘的面纱。

  作为国内第一批精算师,丁昶在国内并不大的精算领域中,也算是名人。更因为是中国保监会寿险部精算处处长——保险精算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之一,多年研究、阅遍国内外保险精算领域,使得他在谈起精算业和精算师时,更有底气。丁昶看起来很年轻,并没有精算师元老的沧桑,也没有监管者的架子,在轻松的氛围下,与记者侃侃而谈中国的精算事业。

  保险市场倒逼精算的发展

  如果说保险业是一辆高速运转的汽车,精算就是它的“助推器”和“稳定器”。中国精算专业的发展应该说是中国保监会成立之后才走上正轨的。在保监会成立之前,保险市场处于发展初期,最早寿险只有3家,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微博),太平洋保险(微博)占据了市场主要份额。精算是从寿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当时的寿险规模很小,对于精算专业而言,虽然也需要初步定价等精算需求,但还是比较初级。直到1999年以后,精算行业才得了较大发展,这源于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市场倒逼精算必须要跟上保险公司快速发展的步伐。

  利差损是中国精算行业发展的直接“导火索”,利差损是指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利差损主要产生于寿险公司经营中的资金运用领域,因为一直以来,中国寿险公司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制定,主要参照的是银行存款利率,假如预定利率的设置过高或过低,都会给寿险公司的经营带来利率风险。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也水涨船高,最高时达到13%。寿险公司产品由于受银行存款利率的影响,预定利率也相对较高,到了1999年,经过几次降息后,各保险公司长期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跌到了2.5%左右,这导致保险公司较大的利差损。

  丁昶总结,银行利率是不断调整变化的,而保险利率则相对固定。在市场发展初期,因为对金融市场认识不深,谁也没有想到银行利率会发生如此剧烈波动。造成巨大的利差损,相当一段时期内都难以弥补。利差损直接反映的是精算定价方面的滞后。

  一个专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市场,保险市场的发展使得人们渐渐发现精算对于保险公司经营的重要性,所以那时开始,保险业开始反思并开始推动中国精算的发展,监管层开始自上而大力发展中国精算事业。

  1999年开始,随着市场的发展,中国保险业不断推出新兴产品,万能分红险在当时的背景下产生。原来保险公司的产品相对比较简单,对于精算的要求并不高,而万能分红险则对精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利用原来传统的精算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这也倒逼了精算专业必须向更高水平发展。与此同时,2000年,外资开始纷纷关注中国保险市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外资的精算发展已相当成熟。在这种外部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精算专业不得不加快发展速度。

  丁昶告诉记者,此后的2004年,保险市场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也使得保险精算必须要跟上步伐,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当时面临着保险公司上市潮,原来意义上的精算即保险公司产品设计或简单的核算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大量的上市就涉及保险公司如何定价等新问题,保险公司利润跟工业企业利润不一样,相对而言更加复杂,同时兼有不确定因素,如何估值等新的精算课题涌现,向中国精算提出了挑战,保险公司上市或者是国外的并购,都需要精算师来进行评估,这个市场需求也让中国精算必须担当起相关的职责。

  保险公司第一波上市潮时,中国精算师很少,因此当时聘用的精算师很多是外资公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精算师的发展,现在外国人面孔越来越少,中国本土的精算行师开始渐渐支撑起了一片中国精算的蓝天。

  精算人才培养要本土与“洋务”结合

  事实上,精算师在整个保险市场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丁昶告诉记者,精算涉及保险业务的很多方面,比如说保险产品的设计定价,保险费率的计算,评估、审核财务报告,经验的分析,偿付能力的管理,资本的规划等。

  我国保险法规定,在中国境内营业的保险公司,必须聘用一名金融监管部门认可的精算师,并建立精算报告制度,从而确立了精算师在保险业中不可动摇的地位。目前,国内所有寿险公司均设立了精算部门,并且将其定位成寿险公司的核心部门。

  保险业精算师是集数学、统计学、经济学、投资学及保险学于一身的保险业高级人才。不仅要具备保险业的专门知识,而且还要有预测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精算专业的发展,当然离不开精算教育。从1999年开始,众人渐渐意识到中国保险不能老指望外国人帮我们培养精算师,精算教育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由中国保监会牵头,开始建立中国自己的考试体系,培养中国的精算师人才。1988年我国正式引入精算的学历教育,1997年10月,启动了“中国精算制度建设”研究项目,1999年7月16日,保监会发布第9号公告,中国举行首次精算师资格考试。考试分为准精算师和精算师两部分。1999年启动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后产生了首批中国精算师。  

  当时作为精算工作委员会的负责人,丁昶对于那段历史,记忆犹新,随着协会的成立,每年都会培养出很多优秀的精算师。中国保险精算师的考试涉及多门课目,制度非常严格。因而“产量”也低。

  丁昶评价中国精算教育时表示,精算技术方面,中国精算师并不比国外差,甚至某些方面能力更强,他们大部分是“全能”选手,这也源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所以中国精算师成长快,并且在综合能力方面有一定优势,从产品设计到精算的内涵价值,包括做报表写报告、制定分红政策等。

  当然,国外成熟精算体系对于中国的影响也很大,丁昶表示,最初中国很多精算专业是借鉴国外,多年的发展,使得中国在一些特殊领域不比对手差,存在差距的地方可能是在期权定价,及一些专业领域,如特殊风险等细分领域的精算。

  目前,很多国外机构也愿意高薪聘请中国精算师,并认可中国精算师综合能力很强,工作态度好。丁昶认为,在精算领域,国外精算师的专业化是国内精算师应该借鉴和学习的,专业化是发展趋势,诸如中国人寿、平安等大型保险公司,已经具备了很多位精算师,这也使得他们有条件向专业化发展。但对于一些中小型保险公司,条件所限不可能雇那么多的精算师,离专业化还有一定距离。

  自上而下促保险精算发展

  中国保险精算业的发展,是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而不断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推动,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政策监管层的锲而不舍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才使得中国精算不断壮大。

  丁昶告诉记者,中国保监会成立时就设立了精算处,丁昶一直在精算处工作,到2003年底开始挑起处长之职,多年监管工作,看着行业的成长壮大,丁昶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在精算领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中国保险精算师培养、精算技术、制度的建立、日常监管等,建立了一套精算制度规定。大到精算报告制度,小到生命表,中国保监会都做了全面细致的工作。

  比如在生命表的编制方面,丁昶回忆,第一张表是人民银行委托人保来做的。这张已用了近10年的93版生命表,已经不适应市场的变化,1999年,中国保监会对新生命表编制征求各公司意见,并于2003年初正式决定编制寿险业的第二张经验生命表。

  对比第一张表,中国保监会牵头编制的第二张生命表,不是一家公司做出来的,而是由中国保监会组织多家保险公司的数据和人力共同编制出来,更加科学、合理、准确。这一过程也是充满了挑战。

  丁昶回忆,当时条件非常简陋,经费紧张,包括小型机在内的很多设备都是借来的,在中国保监会阜成门不大的办公室中,进行了生命表的编制。生命表的编制需要大量的数据,新表数据来源于经营时间较长、数据量较大的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新华、泰康、友邦6家寿险公司。6家公司提交了1.2亿多条保单记录,占全行业同期保单数量的98%以上,这在全世界生命表编制历史上,数据量也是数一数二。

  保监会组织6家公司骨干,共十多个人,在日以继夜辛苦努力下终于完成了第二张生命表的编制,这张生命表质量很高,新生命表结果科学且符合中国保险人口状态,可作为寿险业监管以及寿险公司责任估值的标准表或定价参考表,也可作为其他相关研究预测的依据。生命表的编制可谓是寿险最基础性工作,它为寿险行业打了一个坚实基础。

  在制度建设方面,特别是2003年以后,保监会加快了精算制度建设,完成了一个个重要的里程碑。从传统险精算规定到分红险精算规定再到投连万能精算规定;从精算责任人制度到总精算师管理办法,再至《中国精算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中国精算的监管制度正在向国际化靠拢,这为保险业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精算制度建设立足于中国保险业基本情况,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办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为精算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监管和制度保证。

  对于精算相关法律法规的起草过程,丁昶透露,最初阶段,在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还是参考国外多一些,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行业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国精算人才的不断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很多决策和立法都是由中国保监会组织业内人士,集思广益,共同对行业发展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一一组织研讨,起草规范、制度,而这一过程民主化程度很高,能做到这一点也实属难得。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监管方面也会不断完善,而且会延伸到更加专业和细致的领域,丁昶透露,保监会未来还会在财务再保险、重大疾病发生率表等方面进行相关的基础和制度建设。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