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最受市场欢迎的保险产品类型,分红险在广东保险市场的市场份额超过7成,不少销售人员往往主打保本抗通胀和高收益的概念,牢牢抓住了不少市民的投资心理。
不过面对分红险的热销,消费者也要保持冷静。本报此前报道了分红险产品收益表述的一些误区,对于保险销售人员在宣传产品时的各种术语市民也要多留个心眼,避免掉入"陷阱"。
文/表 记者纪晨璐
作为一种具备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类型,分红险在销售时经常被拿来与银行存款做比较,而产品内在风险被人为掩盖。
事实上,不少保险销售人员在推荐分红险时往往会避开其保险特质,而是用储蓄型产品的概念来代替。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形态,市民不要被销售人员的术语误导。
不一定能跑赢通胀
面对强烈的通胀压力,“跑不赢刘翔也要跑赢CPI”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共识,分红险“保底收益+分红”的产品结构被作为抵御通胀的有效工具而广为宣传。
实际上,并非所有分红险产品都能实现抵御通胀。据了解,目前分红险保单的预定利率在1.5%-2.5%,最终能否真正跑赢CPI还要看各家公司的实际分红率。
有信息显示,去年保险公司分红险的年度收益率在3%到5%之间,但各家公司的差异较大。据记者了解,部分主推分红险的大型寿险公司,除了常规的年度分红外,还进行了特殊分红,分红险的综合收益率较高。而一些投资收益一般的小型寿险公司去年的分红率仅有千分之几。
分红险不等同于储蓄
“零存整取,固定返还,满期返还本金,和银行存款一样。”这是最常听到的分红险宣传内容,但作为不同的性质的理财工具,分红险是不能和储蓄画等号的。
存在初始费用
首先是初始费用。对于分红险来说,特别是期缴型产品,由于其缴费期限较长,通常要分5-10年甚至20年来缴费,因此在最初几年缴费中有一部分是作为“初始费用”被扣除而不会计入保险现金价值。
因为保险公司销售一份保单会产生多项费用,包括代理人佣金、管理费用等,这些费用通常都会在投保后的前三年或前五年来提取,通过收取的保险费用来进行支付。
限制资金流动性
另一方面是流动性问题。由于上述初始费用的存在,分红险产品,提前支取投保人必须承担损失。一般来说,分红险保单要持有7-8年以上现金价值才能抵消保费,如果投保2、3年后就需要提取,则所能获得的保单现金价值肯定小于所缴保费,最高可能要损失50%的本金。因此投保期缴分红险一定要考虑到资金流动性的问题,对于短期需要现金周转的市民来说,最好不要投保过多分红险。
提醒:宣传分红并不等于实际分红
保监会发布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除向投保人提供红利通知书外,保险公司不得向公众披露或者宣传分红保险的经营成果或者分红水平。”因此,市民无法在购买分红险产品之前知晓该款产品的分红水平。保险公司产品宣传页上提供的都是演示利率,实际分红水平只有投保后才能知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