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盲目到理性 沪上保险消费心态十年嬗变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 11:16 解放日报
过去十年,保险业蓬勃发展。其主要标志,不仅在于保费规模迅速扩大,产品日益丰富,服务水平大有长进,而且还体现在公众保险消费心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96年的时候,很多人把保险视为不祥的兆头,避之唯恐不及;而现在,很多人主动提出对车险、家财险、养老险、健康险的需求,并将其视为生活或理财的一部分。在10年的时间内,上海的保险消费者正一步步成熟起来,不但接受了保险,从被动购买转为主动提出保险需求,从盲目变得理性,从追求收益变得重视保障;而且,不少消费者还把拥有保险视为身份的象征,责任的体现。 十年嬗变,保险业大发展,保险消费者正在成熟起来,保险已切切实实在普通百姓心里扎根,进入寻常百姓家。 从盲目从众到理性选择 10年前,对保险的茫然和不理解是消费者的第一反应。丁先生1996年就购买了“为了明天”定期返还型保险,但他坦言自己对保险的第一印象就是:“买保险,那岂不是在诅咒自己发生意外吗?!”最终,买保险还是碍于情面———原先一个单位的同事转行去做保险营销员并向他推荐保险,丁先生以及周围数十个同事都购买了那份保险。“现在想想那时候买保险真的很盲目,也没有考虑保险是否适合自己,听人说以后能返还更多的钱也就掏口袋买了。” 已经在某大型中资保险公司从事10年保险销售的孙先生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形:“就好比股民买‘认购证’,一个保险新产品出来,只要介绍有术有效,消费者便会盲目地哄抢;而且一个弄堂只要有2到3户人家买了,整个弄堂的单子几乎都能签下来,人们盲目从众心理特别严重。” 盲目和从众一直延续到分红险、投连险热销的时代。当保险越来越普及,当误导多次出现,当收益多次不如预期承诺,当越来越多的保险负面消息充斥耳间,消费者开始理性起来,对待购买保险也谨慎许多。丁先生的话很具代表性:“现在买保险我们会很慎重,不但要挑适合的产品,还要挑有资质的公司,对能否有良好的后续服务也很看重。”孙先生也表示,现在去推荐保险,自己首先要做足“功课”,因为大部分消费者都早已有了自己的规划,问题也变得更有针对性。 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许谨良为此感慨地说:“从盲目到理性的心态转变是必然的,一方面消费者能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保险理念与知识,他们会思考什么是保险,自己需要怎样的保险;另一方面这是保险市场发展的需要,从粗放走向集约,从初级走向成熟,保险市场的变化会导致消费者的变化。” 收益重要保障更重要 虽然人们仍然在追逐保险的收益率,但是对保障作用也已经开始非常计较了。长期以来,消费者似乎都把购买保险看作是一种财富增值手段,从最初购买时看重日后能得到更多的返还,到流连于分红险、万能险高于银行利率的收益,“保险增值情结”一直挥之不去。代理人小左表示:“平时我去推销保险,人们时常这样告诉我,这个产品没有以前的划算了。”显然,“不划算”指的是收益率问题。 不过,尽管存有“保险增值情结”,通过各种渠道,保险消费者还是体验到了保险保障的重要性。如今,很多人在计划购买新车时已经自觉将“车险保费”纳入预算———每天发生的大量交通事故都让消费者有直观的感受,他们认识到保险在这方面的保障作用。对于保险收益,很多消费者也有了更多的体验,特别是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不能让人满意,过分夸大收益率的误导让他们逐步认清了保险的真面目。 随着保险回归保障功能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纯保障型产品出现在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心态开始倾向于“保险保障”上。某外资寿险公司营销员李小姐最近的业绩非常红火,她表示:“现在不少消费者向我们咨询保险保障,我们的产品也都是3到5倍的纯保障型给付,这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消费者。” 彰显身份体现责任 不少消费者将拥有寿险产品作为自己的价值体现和身份象征。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就提出,保险是“新三大件”之一,是一种身份的标志,这种观点打动了一部分人。 陈先生是某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近日他投保了保额近千万元的“富人险”,陈先生表示:“在球场结识了不少商界的朋友,他们很多都购买了高额的人寿保险。保险除了能给我们外出提供意外保障,还能体现我们的一种精英身份。” 还有很多消费者把保险看作责任心和爱心的体现,愿意买几份保险作为礼物送给父母和家人。不少营销员在展业中发现,成年人最愿意接受的保险产品是少儿险,这是消费者将保险看成是“体现责任”的最好阐释。王先生刚刚给5岁的儿子投保了“子女教育金保险”,他表示,父母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照顾子女外,通过保险还能为孩子提供意外保障并为未来教育做好规划,是对孩子关爱的很好体现。 纪云飞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