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陈文辉:推动资金运用服务保险主业

2013年02月18日 14:35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陈文辉

  运用底线思维分析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复杂形势

  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底线思维”的要求,从最坏的方面考虑,向最好的方向去努力。就保险资金运用工作而言,就是要科学分析面对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保险资金收益和结构不能有效支持负债。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收益率偏低。2008年至2012年,行业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89%、6.41%、4.84%、3.49%和3.39%,大部分年度的收益率都低于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相比一般5.5%左右的寿险产品精算假设,收益率缺口较大。二是资产负债期限错配。2012年末,行业15年以上的资产负债缺口较大。从长远发展看,保险资金错配的风险还可能不断加大。三是权益投资波动大。比如,2007年收益很高,但近两年,亏损较大。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率不能覆盖负债成本,保险机构不得不依靠证券市场投资,以获取超额收益。股票市场下行时,缺少可替代股票的高收益投资产品,无法迅速调整配置结构,带来了风险和损失。

  保险资金运用问题与寿险业面临的困境有一定联系。比如,投保人认为收益率应该超过五年存款利率,而实际收益率与预期不符,这也是引发退保和销售误导问题的原因之一。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寿险公司要多开发些保障功能较强的保险产品,降低投保人对投资收益率的敏感性,但这个转变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当前还是应想办法提高投资收益率。

  保险资金运用的外部形势依然复杂多变,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一是宏观经济存在不确定性。据世界银行[微博]预测,2013年全球经济可能更加脆弱,预计经济增长为2.4%,较去年下调0.6个百分点,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都不乐观。我国经济虽企稳回升,但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旧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尚未完成,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二是行业竞争加剧。2012年以来,国内金融改革步伐加快,保险与券商、基金、信托、银行理财等金融机构和产品的竞争加剧,推高了渠道销售费用和负债成本。此外,保险过去靠天吃饭,在公开市场买资产,不能满足保险资金长期配置需要,想要提升投资收益,只能同银行、信托、证券等一起竞争实体经济的“高利率资产蛋糕”,对经验并不丰富的保险机构构成现实挑战。三是跨行业传递风险加大。近期,有关银行理财、信托产品的“庞式骗局”“到期无法兑付”等负面消息及相关风险值得高度关注。今明两年,约25%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将集中到期,其“借新还旧”的传统模式受到限制,市场融资需求强烈,经济增长放缓,实体经济下行风险可能逐步传导至债券、理财、信托、股权、不动产等投资领域,风险跨领域、跨行业传递趋势显著增强。四是保险机构准备不足。2012年,保监会集中发布了一系列保险资金运用新政策,这些政策的开放,顺应了市场化改革需要,打通了保险业和相关金融行业及实体经济的联系。在调研期间,有的公司就说想到的放开了,没想到的也放开了,我们就担心部分公司没有风险意识不足。此外,保险公司人才储备和经验不足,缺乏完整的运作思路,相关制度和机制尚不健全,行业在短期内面临很大的挑战。五是流动性风险增加。今年是寿险满期给付的高峰年,仅银保5年期业务就有2300亿元,退保和满期给付因素叠加,对保险资金运用提出更高的要求。

  改革发展带来很大机遇,应坚定做好保险资金运用工作的信心。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小康社会目标和收入倍增计划,必将进一步促进商业保险的发展,保险资金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分享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成果,可以根据实体经济发展及社会管理需要,在新型城镇化、养老、健康、基础设施、能源和现代农业等领域有所作为,还可以对接资产管理市场中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进一步放开,投资范围接近成熟保险市场水平,未来几年,新渠道和新机制必将进一步给保险资金运用注入活力。

  切实落实服务保险主业的基本要求

  保险资金运用应以服务好保险主业为主。资产管理或泛资产管理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应从更为广阔的格局看待保险资金运用工作的发展前景,应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保险资金运用服务好保险主业的基本要求。

  正确理解资金运用与保险主业的关系。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业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保险主业是资金运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资金来源看,投资资金来源于保费收入,离开保险主业,保险资金运用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长远发展看,只有保险主业发展了,保险资金运用才有依托,才能在激烈的资本市场竞争中占有稳定的一席之地。长期稳定的保费收入是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竞争力来源,这是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不能比拟的。

  服务主业是参与金融竞争的现实选择。保险业参与金融市场竞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部分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开发带有理财特征的产品,部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走向业外,发展成为高度市场化的资产管理机构,但不代表所有保险机构都能走这条路。如果全行业都那么想那么做,就会偏离主业,这条路也走不通。其主要原因在于保险资产管理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与其他金融业同行相比,我们在经营理念、体制机制、投资团队、薪酬激励等方面还有不少差距。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部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现阶段的迫切任务,还是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投资能力,更好地服务好保险主业上来。

  推动资金运用积极主动服务保险主业。一个优秀的公司,其核心优势往往也在某一个特定领域,百货型公司、万能型公司的风险不好控制,核心竞争优势不易确立。一般而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如果是在积极地、主动地服务好主业,那么这家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就会做得好,它的服务范围就会大。相反,如果不是积极地、主动地服务于本公司和行业,就会影响主业和行业的发展,其自身业务也很难发展得好。对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各方面能力,我们总体是支持的,比如管理保险业外资金、开展公募业务等,但是一旦服务主业和服务业外有冲突和矛盾时,我们态度是肯定的,就是一定要服务主业。今后的监管导向很明确,就是推动保险资金运用积极主动地服务好保险主业。

  深刻理解保险资金运用的内在规律

  十八大报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多次提到要重视规律、尊重规律、研究规律。保险行业复业于1979年,至今三十多年了,保险资金运用专业化始于2003年,至今也有十年了,其中的发展变化及规律值得我们研究和尊重。

  保险资金有其内在特征。相比其他类型资金,保险资金具有独特属性:一是期限较长。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保险产品的各种准备金,寿险的综合平均负债期限通常在10年以上,出于资产负债管理要求,保险资金运用必须更加注重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二是通常有最低收益要求。我国寿险产品主要以分红险为主,具有最低收益要求,这就决定了保险资金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追求稳定的绝对收益。三是利率敏感性强。保险资金大都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对利率变动敏感性高。在资产负债不匹配的情形下,利率变动会给资产价值和负债价值带来不同程度影响,造成权益价值波动较大。

  保险资金大类资产配置有其基本特点。一是债券投资是规模、收益相对稳定的主渠道。2003年以来的十年间,债券投资规模占比始终保持在45%~55%,投资收益率亦保持在4%~4.7%,年均投资收益占行业投资收益的比例约为43%。债券作为固定收益产品,与保险资金的匹配性较好,收益不高,但相对稳定,能够满足流动性管理需要,成为保险资金重要的基础性资产配置。二是权益投资平均收益较高,波动大,是重要的风险收益来源。保险资金自2003年开展基金、股票投资以来,累计投资收益为2767亿元,年均收益率7.76%。十年来,权益投资以13.17%的占比取得21.66%的投资收益,特别是 2006年、2007年、2009年,投资收益率分别达到29.46%、46.18%、22.71%,总体业绩不错。但2008年、2011年和2012年,投资出现亏损,显示出高波动性特征。三是银行协议存款周期性强,成为保险资金运用重要的“避风港”。2004年以前,保险资金配置以银行存款为主,最高占比超过80%,以后随着投资渠道的放开逐年下降,最低占比为16.5%。这两年,银行存款占比迅速回升,2012年末达到33%。银行存款投资规模和收益贡献与权益投资呈“跷跷板”格局,一定程度缓冲了资本市场冲击,起到了稳定行业收益的重要作用。四是另类投资基数较小,但增长潜力大。从债权计划产品看,收益率较好,但规模还较小。截至2012年12月末,保险机构累计发售83项基础设施投资计划、11项不动产债权计划,备案金额3025亿元,平均投资年限7年,平均收益率6.36%。从股权和不动产看,2010年开放股权和不动产投资政策后,规模增长迅速,但该类投资期限较长,在资产持有期间,受会计分类和估值政策影响,短期内收益释放较缓慢,而长期收益较高。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要做好保险资金运用工作,一定要遵循以下几条基本规律:一是无论市场怎样变化,货币政策处于什么样的周期,保险资金始终以固定收益、类固定收益为主的投资方向没有改变。这是由保险资金的性质决定的,保险资金追求长期、安全、稳定回报的内在要求,决定了我们的投资必须坚持匹配为主原则。二是实现多元化投资策略,是弥补公开市场投资品种的短缺、权益市场波动的重要途径。三是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寻找新的、可以与保险负债相匹配的投资品种。比如,债券投资收益稳定,但收益率较低,而股权投资收益率高,但波动较大。下一步,如何把债权、股权投资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应思考和探索的事情。再比如,债权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总结,把握保险资金运用规律,探索产品创新机制。

  高度重视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工作

  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重要基础,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结构要复杂得多,匹配难度也大得多。历史上,我们保险行业就经历过利差损等问题。如何实现资产和负债的长期匹配与动态管理,一直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一项国际性难题。

  资产负债错配是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当前,我们保险行业的资产负债匹配工作做得不好,存在“长钱短用”和“成本收益倒挂”等问题,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这都将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尚未形成。真正把资产负债管理理念落实到机制层面的保险公司较少,资产管理与产品定价和销售“两张皮”的问题比较突出,资产管理部门很少参与到保险产品的设计、定价和销售中。二是受制于投资工具的限制。在保险资金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受到资本市场上中长期投资工具较少的限制,保险机构很难做到资产和负债基本匹配。比如,30年期寿险合同,很难找到适合的30年期债券品种来匹配。三是投资理念还不够成熟。部分保险公司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希望通过承保业务迅速增加保费规模,并对投资收益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在资金运作上盲目追求高风险投资,甚至存在投机心理。

  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关键在公司。一是必须牢固树立资产负债匹配理念。只有树立这一理念,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做好这项工作。保险公司要转变观念,不能一味求规模,铺摊子,要讲效益和质量,要有统筹经营的战略思维。只要实现了资产负债基本匹配,保险公司的很多事情就可以简单化,复杂的经营活动就有可能变得简单,甚至今后若干年能够取得的利润,都能算得一清二楚。二是严格落实资产负债管理机制。保险公司一定要建立产品开发和投资运作的协调机制,产品、精算、投资、销售要协调一致,要严格防范产品定价风险和利差损风险。在产品设计环节,要重视资产管理部门意见,考虑投资能力和市场状况,真正实现资产方和负债方良性互动。我们行业中已经有些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监管机构将切实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监管工作。如何引导保险公司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汇集各方力量做好资产负债管理监管工作,成为当前监管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13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已经提出设立保监会层面的资产负债匹配监管委员会,由资金部牵头,目前有产险部、寿险部、财会部,稽查局等部门参加。该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和推动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监管工作,制定资产负债管理监管制度,审议涉及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监管重大议题等。今年,我们将把资产负债匹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资产负债匹配监管委员会为载体,切实推进具体工作,相信也能够带来资产管理产品的创新。

  坚持同步推进市场化改革与强化监管不动摇

  市场化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经验之一,也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2013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也给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指明了工作原则和前进方向。

  真正把风险责任和投资权交给市场主体。一是明确监管定位。监管机构的核心工作,是政策制定、风险监测、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机制建设,核心目标是着力维护市场秩序,切实保护投保人利益。监管机构不是市场主体,不能管得过多、过细,不能承担市场机构该承担的责任。保险机构作为市场主体,应当切实做好投资研究、决策、交易、风险识别与应对工作,必须承担风险责任。双方一定要厘定责任边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配置资产和资源的基础作用。二是转变监管重心。过去一段时间,监管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开放投资渠道和制定投资政策等方面。现在,渠道不足问题基本得以解决,能开放的品种和市场基本开放了,我们要把主要力量集中到完善监管、规范发展上来,要切实改进监管方式,减少行政审批,完善监管流程,提高监管效率,增强市场活力,促进行业发展。推动保险机构投资者建立行业自律组织。三是加强和改进能力建设。目前,我们正在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简化、修改和完善能力备案制度,督促保险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定位,有针对地加强团队和组织建设,切实提高投资管理能力,努力推动保险机构形成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和多样化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行业活力和综合能力。

  切实强化监管。按照“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总体原则,进一步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一是强化资产认可标准约束,切实把偿付能力监管落到实处。坚持以投资工具的风险状况作为制定资产认可标准的依据,制定有区别的资产认可比例,发挥资本约束功能,体现投资风险对资本的不同要求。尝试建立贯穿保险资金运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偿付能力约束体系。二是强化资产负债匹配约束。设立保监会层面的资产负债匹配监管委员会,推动行业牢固树立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引导保险机构根据负债特点确定资产配置策略,通过理性和稳健的投资,实现长期与稳定的回报。建立资产配置能力与投资渠道、投资方式及分类监管等政策的联系机制,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硬约束,相对弱化比例监管。三是完善内控标准,制定风险责任人制度。要把政策开放和强化内控、确定风险责任人有机结合起来。参照国际通行标准,研究制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受托机构的内控标准,并要求上述机构接受第三方内部控制审计。制定风险责任人制度,强化风险责任人管理,借鉴香港“持牌人”机制,对于未尽职的风险责任人,将取消其资格。四是加大检查力度。今年,监管部门将强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重点监测与防范金融风险交叉传递,针对利益输送与道德风险、不正当关联交易、内部控制建设等方面展开现场检查。依法查处违规问题,严肃处理相关机构和当事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督促保险机构提高合规意识。

  积极推动保险资金运用不断创新

  市场化改革给保险资金运用创新留下很大空间。当前,金融行业竞争加剧,进一步要求我们要通过不断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相比产险、寿险等保险业务,资金运用面临的创新压力更大,当然,如果创新做好了,行业发展前景就非常好,如果做不好,面临的问题就比较大。在创新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监管部门要以最大的宽容度来对待创新和创新带来的问题。在推进各项创新工作中,还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创新主体。创新是市场主体的责任,不是监管机构的,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还是来自市场。监管机构也应跟上市场创新的步伐,及时跟进,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保持企业和市场活力。二是找准创新方向。这几年,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发展速度很快,包括我们的债权投资计划,都是利率管制环境下的产品,通过创新,抓住了利率管制的机会,获取超额利润,这些业内外产品创新就是很好的路子,我们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在这方面的创新工作。此外,为满足匹配负债的要求,在固定收益、类固定收益产品方面进行创新,也是我们创新的方向。三是关注基础资产。不管是投资金融产品,还是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一定要分清基础资产,充分评估基础资产带来的风险。现在,我们开放了银行理财、信托产品等业外金融产品,不是说监管政策开放了这些渠道,保险机构就一定要去投资,还是要分清这些金融产品的基础资产是什么,是不是适合保险资金投资。四是要明确创新底线。没有创新,行业是没有生命力的,最后也是要出问题的。监管机构积极鼓励创新,但并不意味着允许市场主体破坏规则,违规运作,把创新变成违规的行为,这是监管红线,不能逾越。违反监管规则的创新,不会得到监管机构认可。

  (责任编辑 孙芙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务院要求2020年落实职工带薪休假
  • 体育NBA全明星西部3连胜 保罗20+15首夺MVP
  • 娱乐臧天朔出狱酒吧演出 因聚众斗殴判6年
  • 财经松下等家电能效等级不合格 涉嫌骗取补贴
  • 科技铁道部再拒公开12306招标:被指涉嫌推责
  • 博客马未都:公款不能报销所以放炮少了?
  • 读书图说中共开国将帅的漂亮妻子们(组图)
  • 教育单科最低95清华姐妹花学霸炼成记(图)
  • 育儿英国“心急”母亲半年生两胎(图)
  • 张明:莫斯科G20无新意
  • 朱宁:大众感知的房价为何与统计数据不同
  • 郑风田:一号文件如何助推农村发展活力
  • 朱平:四大技术变革推动牛市
  • 金岩石:劳动力减少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 罗天昊:一号文件不能搞成半吊子
  • 姚树洁:澳国百万年薪教授的浪漫与纠结
  • 赵伟:后危机时代 美国得了实惠
  • 郭士英:从G20及日本的辩解看货币政策
  • 邱国鹭:大资金如何配置不同行业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