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中介告别第二波资本化浪潮 下一站将奔赴H股?

保险中介告别第二波资本化浪潮 下一站将奔赴H股?
2018年09月04日 08:19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原标题:保险中介告别第二波资本化浪潮,下一站,H股?

  来源:慧保天下

  曾被鼓吹为“中国版纳斯达克”的新三板,在经历了2015-2016年的挂牌热潮之后,极其戏剧化地从高峰走向低谷,一波摘牌潮紧接着袭来,从2017年至今,已经有上千家新三板企业摘牌。如今这一潮流俨然已经蔓延至保险业,迄今,已经有三家保险类企业(灵犀金融、富通股份、东吴保险)宣布正在申请或已经从新三板摘牌。

  挂牌新三板的保险类企业以保险中介居多,无论如何,在保险中介大发展的当下,新三板热的出现助推这些保险中介在资本市场中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而上一次,国内保险中介受到资本青睐还是10年前。

  加入新三板摘牌潮

  因融资功能长期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曾被鼓吹为“中国版纳斯达克”的新三板,正在被加速抛弃,越来越多的企业宣布从新三板摘牌。

  2016年底,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超过了1万家,但进入2017年下半年开始,摘牌公司数量开始激增,并最终形成一股“摘牌潮”。2017年,从新三板摘牌公司数量为709家,而2018年前7月,这一数量已经达到750家,超过2017年全年总和。

  保险类企业也未能免俗,在经历了2015-2017年的新三板挂牌热潮之后,个别保险企业已经决定摘牌。

  第三方互联网保险平台灵犀金融是最早完成摘牌的保险类企业。2018年5月,即发布公告称拟申请在新三板终止挂牌,两个多月以后的7月25日,该公司正式宣布摘牌。

  灵犀金融相关负责人对“慧保天下”表示,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两年新三板市场自身的发展没有达到预期,继续挂牌价值不大;另一方面,公司后续不管是在其他资本市场上市还是新的融资,新三板挂牌这事都会产生一些程序上的额外成本。

  在专业人士看来,所谓“未达预期”,主要就是指融资功能未达预期。新三板成立之初,被鼓吹为“中国版纳斯达克”,被认为将成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门槛较低,且不对盈利做要求,一时间被广大中小企业纷纷视为通向资本市场的阳光坦途。

  然而,衡量一个资本市场是否成熟、有效,主要就是看挂牌公司质量及市场为之提供融资、流通功能以及定价功能是否完善。而显然,新三板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其低迷的流动性始终备受诟病。

  资料显示,灵犀金融自2015年7月正式在新三板挂牌后,曾多次公布募资计划,但其中只有一次真正获得了成功,顺利募资2840万元,其余几次均无疾而终。

  这几乎也是所有保险类企业在新三板的共同命运。根据“慧保天下”的统计,截至2018年8月底,35家(曾)挂牌新三板的保险类企业累计募资24次,不过只涉及14家企业,20家企业至今未成功进行任何募资。

  从募资金额来看,24次累计募资7.94亿元,其中只有3次超过亿元。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显然难以解决问题。众诚保险曾先后两次在新三板发布募资计划,第一次拟募资13亿元,第二次拟募资25亿元,但截至目前,均未获得实质性进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险企业宣布撤离新三板似乎也就在预料之中。目前,除灵犀金融以及摘牌外,富通股份以及东吴保险也均已发布公告,申请从新三板摘牌。

  其中东吴保险可能将成为新三板市场上停留时间最短的保险企业,其2017年7月才正式挂牌,一年之后即申请摘牌。

  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新三板摘牌潮的出现一方面源于融资功能让人失望,另外一方面也在于,一些企业在挂牌之前缺乏全面深入的考虑,不知道为什么挂牌,也不知道挂牌之后应该怎么做,“当然,一些第三方机构,包括券商以及律师事务所等为了追求业绩,也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下一站,H股?

  由于流动性不足,大批企业撤离新三板,这其中就包含很多发展较好的企业。于这些企业而言,新三板本来就是一块跳板,通往主板的路径之一,如今,流动性的严重不足只不过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盛世大联(盛世大联保险代理股份有限公司)是新三板35家保险类企业中,最早挂牌的企业之一,早在2014年底就完成了挂牌,而如今,其又成为保险类企业中首家提出“新三板+H”上市计划的公司。

  2018年5月底,该公司即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议案》,正式宣告拟申请在香港联交所IPO,很快其停止在A股的上市辅导。目前,盛世大联的港股IPO申请已经获得中国证监会受理,该公司也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申请。

  从目前来看,盛世大联确系35家新三板保险类企业中最优质的投资标的之一。从2015-2017年的营业收入之和来看,在新三板挂牌的保险中介公司中,其仅次于山东的润华保险,位居第二,达到16.34亿元。不过,其3年累计净利润之和要远远高于润华保险,达到1.52亿元,而后者,虽然3年营业收入之和达到了21.59亿元,但净利润之和只有0.97亿元。

  登陆主板显然不只是盛世大联一家保险企业的诉求,此前,众诚保险即宣布要进行IPO,不过该公司自2011年成立至今始终处于亏损状态,距离IPO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灵犀金融摘牌之后,也曾有媒体报道称,灵犀金融计划申请H股上市,但灵犀金融有关负责人在回答“慧保天下”的提问时并没有给予肯定回答,而是表示“新三板摘牌是基于新三板流动性较低以及公司在做更为长远的资本市场筹划。至于是赴港,还是选择其他资本市场,还在论证中,目前没有明确结论。”

  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由于香港联交所推出了25年来力度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目前赴港IPO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尤其是对于新三板企业来说,“新三板+H股”可免去新三板企业赴港上市前需先摘牌的流程,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不过港股虽“美”,却并不是每一家新三板保险类企业都可以企及。根据香港联交所有关规定,赴港IPO的企业,最近一个经审计财政年度营业收入至少为5亿港元;盈利方面,则要求扣除非日常业务损益的股东应占净利润最近一年不低于2000万港元,再之前两年累计额不低于3000万港元。

  而从新三板保险类企业目前的状况来看,仅这两项要求,能达到者就已经寥寥。“慧保天下”统计显示,满足港股IPO盈利要求的新三板保险类企业只有5家:盛世大联、润华保险、华成保险、宜信博诚、德晟保险。再加上营业收入方面的要求,则只有盛世大联以及润华保险符合要求。

  短短三年时间,从高潮走向低谷,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新三板热”除了给第三方机构贡献大量费用外,对于企业发展本身并无太大益处。但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挂牌新三板的保险类企业以保险中介居多,新三板热的出现助推这些保险中介在资本市场中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而上一次,国内保险中介受到资本青睐还是10年前。彼时,泛华登录纳斯达克,国而内多家保险中介获得国内外资本青睐,先后瞄准登陆主板,只是均未能成行。

  历经十年浮沉,保险中介企业再度走上发展快车道,而新三板恰是保险中介企业迎来的第二波资本化浪潮。虽然,大多数新三板保险类企业未能成功募资,但公司运作规范性已经有了显著提高,这在保险中介大发展的现在,仍具现实意义。

  新三板保险企业募资以及经营详情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杨群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