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10:42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We want you!2016首届中国波特菲勒奖评选正式开始!基金、保险、券商等金融机构资管能力孰优孰强?请点击【投票】,选出你心中的最强机构!

  保险资管机构寻找新“蓝海”

  □本报记者 李超

  保险资金在争取业外资产方面正快马加鞭。数据显示,目前保险业管理的非保险资金已超过2万亿元。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操作业务领域全面的优势正逐渐引起买方重视,险资受托投资管理能力逐步加强并得到了市场更多认可。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走访多家保险资管机构发现,保险资管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竞逐第三方业务之际,坚持相对严格的评级标准,在政策规范下,注重控制相应的业务和产品风险。为了成为“到市场上会游泳的好机构”,保险资管人士呼吁制定行业统一标准,增加优秀的合格机构投资者的质量和数量,并实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适当放宽投资范围,为保险资管创造更大的作为空间。

  直面泛资管竞争

  经过多年发展,保险资管受托其他机构管理资金的能力不断提升。保险资管公司或部门在初成立时,主要承担为集团或母公司内的险资资产配置提供相应服务的职能。而今,保险资管机构逐渐向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进行转型,成为市场的一种趋势。

  太平资管市场总监李冠莹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资金来看,保险资管承接了企业年金、养老金、银行资金、境外资金以及其他保险机构的资金。从业务载体来看,保险资管开展第三方业务载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面向第三方发行保险资管产品,包括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以及货币型、权益型、债券类等组合类产品;二是向第三方提供投资顾问服务。这是现在保险资管第三方业务主要的两种形式,而业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保险资管产品化的大力推进。

  从数据上看,保险资管产品方面迎来突破,而这也是被业内视为保险参与卖方市场竞争的探路石之一。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9月,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共注册各类资产管理产品17项,合计注册规模602亿元。这意味着,保险资管产品的注册量创年内高点。

  通过发行保险资管产品,保险资管机构作为受托人获取了切入多个投资领域的“钥匙”,向市场展现了保险业“多面手”的形象,而这也使得机构更加贴合市场化需求。平安资管董事长万放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保险资管公司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母公司资金全部委托给其资管公司管理,日后资管公司在受托管理第三方资金时建立“防火墙”,与来自母公司的第一方资金严格隔离进行投资管理。平安资管走的则是另一条路,即无论是第一方还是第三方资金,都逐渐过渡到由委托方自主选择投资管理人,这也是全世界所有领先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选择的方向。这意味着,此类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再先天享有母公司的资金资源,而是凭借自身过硬的投研实力参与“泛资管”竞争。

  第三方“蓝海”

  除了正视自身的资产管理优势和风险把控外,保险资管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引发了业内人士普遍关注,尤其是在争取更大的受托资产蛋糕过程中,保险资管已经明显感到面临多方面挑战。李冠莹认为,在“泛资管”时代,保险资管公司需要与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进行竞争,“到市场上会游泳的机构才是好机构”。

  万放认为,在利率下行环境下,金融机构有四个方案可供选择,一是提升海外资产配置,二是提升风险偏好,三是拉长资产久期,四是牺牲流动性,即提升另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但他提示,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实施这四个方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也会相应面临不同的挑战。从技术层面看,资产配置可重点关注战术资产配置,即短期的择时策略。虽然择时操作难度较大,但如果有足够的投研能力在短期内进行择时,可以很好地把握住一些大的趋势性机会。

  此外,万放表示,保险资管产品正逐步被更多机构所认识,但仍然受到一些约束,比如不能面向公众发售,且投资范围受到较大局限。对于泛资产管理而言,产品这一载体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资产管理机构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保险资管产品尚待突破现在的一些局限,应制定行业统一标准,增加优秀的、合格的机构投资者的质量和数量,并实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得保险资管机构能吸收社会上的长线资金进行配置。将来可以考虑对机构投资者进行分层、分能力管理,适当放宽投资范围。

责任编辑:张伟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加税谣言背后的中产焦虑

我们国家持有超额房产的成本极低,最多交个物业费、水电费。不论你第几套房地产,持有期没有房产税、继承没有遗产税、出租不交个税、转卖也不交资本利得税,基本上付得了首付还得了贷款,你是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

中国农村没人种地了怎么办?

农业轮作及土地休耕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所以,农地数量多是一件好事。但是,农业经济成长的根本出路,是用资本替代劳动,因此,我们不必哀叹什么“空心村”越来越多,不必欢呼地租率与地价的提高。

房价上涨或将提振消费数据

未来两个季度内,住房相关消费有望保持强劲;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也可能会在接下来的4~5个季度内对消费产生一定的提振作用。因此,我们预计可选消费的恢复性增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地产降温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负面影响。

个税改革应在房产税改革之后

这几年下来,因为房价涨幅过大,实际上许多人都会发现,干什么工作都不如买套房。因此真正决定财富的,是是否买房,多早买房,买了多少房。要体现财富再分配,应该是让那些持有多套房产的人多纳税。这样才合理,不是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