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0日06:39 京华时报

新浪基金曝光台:信披滞后虚假宣传,业绩长期低于同类产品,买基金被坑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新浪帮你曝光他们!

  记者9日获悉,本市召开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工作会,确定到2018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将“二合一”,覆盖范围、筹资标准、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和基金管理将实现“六统一”。届时,超400万城乡参保人员就医均可持社保卡实时结算。

  ■整合

  将解决待遇不统一等问题

  今年1月国务院对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出了总体要求,随后本市就机构整合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作出部署,并于7月17日印发了《关于<北京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工作方案>的通知》,确定了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据介绍,2011年本市面向城镇老人、学生儿童、无业居民建立了统一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参保人员达180.6万人,参保率为98%以上;新农合则是在2014年正式启动的,是由农民自愿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目前参保人数为223.8万人,参保率达99%。

  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本市新农合目前为区级统筹,门诊及住院起付线、封顶线以及补偿比例上各区存在差异,且与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不同。由于缴费标准不统一,药品目录、诊疗目录不统一,待遇水平不统一,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医疗保障权益受到影响,并造成资源浪费。按照中央精神,本市现已制定出整合方案。在2018年初,本市将在管理机构、政策和信息系统上进行全面整合。第一步是完成对城乡居民医保管理机构的整合。根据计划安排,市卫计委新农合管理机构正在与市人社局进行交接,

  按“物理平移”的方式,8月底前市、区两级新农合管理机构将从卫计部门整体划转到同级人力社保部门,完成城乡居民医保管理机构整合。

  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以及医疗机构中,从事新农合经办管理服务的在编和聘用人员,也将在人社部门的管理下继续履责。

  目前,由于全市13个涉农区的新农合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尚难以完全实现即时结算全覆盖,有的区只在区级医院能做到持卡就医。本市将补齐该短板,明年6月底前完成新农合参保人员的信息采集,并为他们发放社保卡。

  根据计划安排,2018年1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将整合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并启动实施,最终实现在覆盖范围、筹资标准、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和基金管理“六统一”。同时,城乡居民全部参保人员将全面实现持卡就医实时结算。

  据介绍,在2018年初新制度实施前,现有的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仍将实行“双轨制”并行。尽管新农合由区卫计部门划转为人社部门管理,但现有参保报销政策和报销流程不变,参合人员仍按现有标准和报销程序享受待遇。

  ■时间轴

  2016年12月

  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具体实施方案出台

  2017年6月

  完成新农合参保人的信息采集和社保卡发放

  2017年8月

  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相关配套文件出台

  2017年9月

  城乡居民医保基金财务和会计制度出台

  2018年1月

  城乡居民参保人可在定点医院持卡就医实时结算

  ■各地进展

  17省份城乡医保确认统一

  自《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印发以来,已有17个省份突破医疗保险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明确将整合后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划归人社部门管理,实现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乃至整个社会保险制度的统一管理。

  目前,河北、湖北、内蒙古、江西、新疆、北京、湖南、广西8省份已出台整合方案,天津、上海、浙江、山东、广东、重庆、宁夏、青海、兵团9省级单位在国务院文件发布前已实现制度整合,以上17省级单位均已明确将整合后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划归人社部门管理。

  过去同一家医院、同一种病症,有些地方城镇居民医保报销的金额比新农合高出许多。但伴随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步伐的加快,这样的事情正在渐渐远去,越来越多的农村参保人员将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京华时报记者赵鹏

责任编辑:邹枫 SF168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地价上涨仍是大势所趋

2016年下半年地价走势,我认为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走势,全国房地产政策基本面不变,需求侧的支持是房企溢价拿地的最根本动力;随着下半年一线城市优质土地供应增加,随着高价地块的出现,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

下半年去产能任务面临三座大山

规模千亿的国家去产能资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相对庞大的钢铁产能而言或是杯水车薪,当前推动钢铁去产能,究竟有何法治化和市场化的工具可采用?

高薪制度不可伤及企业竞争力

为了避免包括高薪酬在内的高成本成为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在选择是否一定要走薪酬的模式,要根据自己的企业实际和现实的宏观经济情况而理性决策。在当前“三去一降一补”的大环境下,大谈特谈高薪酬会让很多企业家更加迷茫与无奈。

靠做大国企推动经济已不可能

未来国有经济将进入一个客观的萎缩期,指望再依靠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来推动新一轮的国民经济增长,也是不可能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