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8日08:02 新京报

  新京报讯 (记者李春平)继万科大股东华润针对万科中小股东举报信发出回应之后,7月16日,万科独立董事华生再次通过微博发声,称万科股东举报信有线索有逻辑,建议华润有丑就要追责。

  华生在微博中表示,称“万科事件明眼人已很清楚。且关联方协议和各项交易的会议记录俱在,揭开真相仅一步之遥。”据新京报记者统计,这已经是继6月17日万科董事会以来,华生在一个月内第24次公开发声质疑宝能华润。

  称愿与华润逐条回应指控

  7月4日下午,署名为“刘元生等股东”的一封公开信出现在网络上,向监管部门提出五点疑问,矛头直指华润、宝能,质疑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

  7月15日,华润针对举报信发出律师声明,表示举报信虚构华润“内幕交易”、“谋取非法巨额暴利”、“构成意图操纵市场罪”等事实,以及所谓“铁证如山”等不实之词,恶意诋毁华润股份有限公司名誉。

  对此华生7月16日发微博表示,万科股东举报线索有据、逻辑合理,且小股东实名举报大股东伤害,既是神圣权利,又是证券市场保护重点。“我倒愿与华润领导同开媒体会,逐条回答他人指控。”华生称。

  其后华生在当天下午再发一微博,称“万科事件明眼人已很清楚。且关联方协议和各项交易的会议记录俱在,揭开真相仅一步之遥。”

  多次发声曝“内情”

  从万科股权之争爆发以来,万科独立董事华生始终扮演着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捍卫者”的角色,自万科6月17日召开董事会至今,一个月的时间里,华生已连续发布20条微博,在媒体上撰文4篇,披露万科董事会内情,质疑万科第一大股东宝能、第二大股东华润之间的关系。

  在华生的微博和撰文中,其先后爆出“华润意图谋求万科控制权”、“宝能同意华润重返第一大股东”等内情。

  在宝能曾向华润质押股权后,华生连续发布多条微博,质疑宝能、华润之间是否存在一致行动人关系。7月12日,人民网一篇文章中爆料宝能系曾质押股权给华 润获得巨额资金。文中称,2015年7月16日,宝能投资将持有钜盛华公司20.2亿股股份质押给华润(深圳)有限公司。文章表述:“质押发生于2015 年7月16日,也就是从2015年7月起,宝能集中买入万科股票”。

  当天华生发微博表示:“看到人民网等说钜盛华在去年宝能举牌后质押股权向华润巨额融资并直接增持万科,电话查证此事属实”。随后华润回应称:“此事与万科股权之争毫不相关,有人借此炒作,这种混淆视听的做法是极不负责任的。”

  华润的回应并没有让华生放弃质疑。此后两天内华生连发5条微博,称“华润与宝能洽谈前海合作项目达2年之久”,“去年7月华润为宝能提供股权质押”, “华润、宝能同为万科股东并巨资合营、交叉任职、融资买股”。华生认为,华润、宝能的关系符合法律法规对一致行动人的规定。

  华生发表部分观点

  ●6月19日 华生表示,抢购万科股权的宝能系将“因故只求全身而退”。

  ●6月27日 华生表示,华润此次谋求的不仅是万科第一大股东的地位,而是能够控股和控制万科,使万科名副其实地变为华润旗下的下属央企控股企业,服从华润的一元化领导。

  ●7月6日 华生表示,任何上市公众公司的真正主人是全体股东,而绝非仅持有部分股权的大股东。并质疑,个别大股东一意孤行、不肯回头时,为什么广大中小股东在现有制度下,不能成功表达意愿反而只能利益受损呢。

  ●7月13日 华生透露,宝能曾质押股份,获华润巨额融资。

  ●7月14日 华生表示,华润在董事会上称,宝能已同意华润重返万科第一大股东。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创新之路

中国足够大,中国人的心胸足够宽广,我们的地域差距又很大,我们应该既学德国又学美国。我们可以做像BAT一样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恐怕我们还要向德国学习,做一些连续性的东西,就是“从1到N”的改进,牢牢地占领中间技术。

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复苏大敌

中国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也是欧美乃至新兴市场实施贸易战的主要目标。尤其是美欧市场,以滥用和消费WTO的方式,几乎是对中国所有出口商品都启动“双反”调查。更糟糕的是,美欧正在协同立场,将贸易保护主义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挂钩。

供给侧改革考验地方政府责任心

在供给侧调结构过程中,改善这个地方的教育结构,改善这个地方的资本投入结构等都属于供给侧,所以地方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非常大。但是地方政府官员需要有长远的观念,不考虑长远就是不作为,这对他们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要求。

80%利润流向金融业是种经济病态

目前金融业占据绝大部分利润的现状若得不到有效改观,中央政府出台再多的财税优惠政策都只能无济于事,这些优惠政策的果实最终都会沦落为金融业的“下饭菜”。同理,受利润低微瓶颈制约,非金融企业尤其制造业的未来经营前景将是暗淡的,甚至是死路一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