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5日14:51 《金融博览财富》

  2015 年下半年,股市从高峰怅然滑落,社 会资本各怀心思,有的默默撤离,有的 果断抄底。

  此时,险资成为资本市场上一颗耀眼的“闪光弹”, 多位险资大佬出手阔绰,争相举牌,再次刷新了人们对 险资的认知,而著名的“宝万之争”更是让险资声名鹊起。

  当下,在政策东风和雄厚家底的支持下,险资已逐渐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主角之一。

  疯狂“扫货”

  古语云“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而险资的蛰伏已 远远不止三年。 长期以来,监管政策过于注重安全性而忽视了盈 利性,让险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违背了资本的盈利属 性和流动性需求。

  2012 年下半年,监管机构如开闸放水般连续发布 投资新规,险资市场化运用拉开大幕,之后的一系列 “松绑”措施更显水到渠成。另外,在保险业历史上注 定要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新“国十条”,更是对险资推 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稳定资本市场寄予了厚望。

  投资政策的“松绑”让险资终于能一展身手,据统计,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从2012 年的 3.39% 一路上升到2015 年的7.56%,让险企美美地尝 到了投资甜头。2015 年年末,保险资金投资中的权益 投资占比已经达到15.18%,比2014 年年末的11.06%提升了4.12 个百分点。

  同时,险资似乎丝毫不受股市跌宕起伏的影响, 持续稳定地提升权益投资。而频频举牌二级市场股票, 不禁让很多投资者艳羡其“不差钱”。特别是2015年下半年以来的频频出手,让险资当仁不让地成为资本舞台的主角之一。

  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末,已经有37家公司被保险公司举牌,积蓄已久的能量开始喷薄而出(详见 表1)。尤其是“宝万之争”更让人看到了险资对龙头 企业的势在必得。目前,险资中15% 的权益投资占比 与法律规定的30% 上限相比还有很大空间,因此在未 来的一段时期内,险企们的资本攻势当会更加凌厉。

  另外,在国内资本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险资近年来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同样夺目。 2012 年,保监会解除了险资不能投资海外资产的 “紧箍咒”,以平安重金拿下伦敦劳合社大厦为标志,险资开始在海外市场特别是地产领域大展身手,尤其 是安邦的大杀四方可谓名声大震。(详见表2)

  2015 年3 月,我国进一步放开保险业在海外投资 的规定,国内保险公司被允许投资45个外国市场。

  可想而知,随着发达国家地产的持续向好,险资 海外扫货的步伐不会停止。 任性?理智? 从举牌记录来看,大型保险公司倒是相对谨慎, 反倒是中小保险公司举牌热情高涨。部分原因在于中 小保险公司正处于规模扩张期,由于万能险等主打产 品的保单负债成本较高,因此需要举牌高股息率的公 司来提高投资收益率,进而提高偿付能力。

  同时,中小保险公司之所以被称为“中小”,主要 是因为保费规模较小,但并不代表其资本实力就处于 “中小”水平,其背后股东往往比大型保险公司更加财 大气粗,因此在资本市场上横扫黄沙也就不足为奇。 虽然险资大佬们出手一度堪称疯狂,但却并不是 无的放矢。纵观这些被险资青睐的股票,大多具有估 值较低、股息率高、股权分散、市值较低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又甜又好捏的软柿子”,也就是所谓 的“白马股”。很显然,险企们都是经过了详细的调研 才出手。由此,也可以看到险资投资的理念——购买 安全性和盈利性兼得的资产。

  这一理念同样体现在海外投资活动中,险企们在 海外收购的地产基本都是位置优越、长期看涨的优良 资产,具有显著的地标效应,在发达国家普遍利率较 低且不动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环境下,这些投资可谓十 拿九稳。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险企们的投资能力也不能 被神化,至今为止不少险企也被浮亏折磨得“很受伤”, 投资激进的中融人寿被深套甚至惊动了保监会,要求 其不得增加股票投资。可见,险企们也不是指哪打哪 的“股神”。

  不过,短期得失尚不能论英雄,作为长期投资主 体,与急功近利的部分散户和投资机构不同,险企们关注的更多是长线收益,只要资本市场长期向好,险 资自然会收获应有的盈利。

  其实,除了资本逐利之外,险资的频频出击还有 着更深层次的谋划。各路险资的背后已经不仅仅是一 个单纯的保险公司,而是一个庞大的资本集团。其实, 险资的大手笔之上,不乏集团层面的谋篇布局。

  保险业是一个低成本获取资金的行业,是公认的 稳定投融通道,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保险公司 在经营保险业务的同时,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浮存 金,以“四两拨千斤”的资本功力助其登顶首富,这 令人神往的财富神话自然让许多后来人广为借鉴。 正如“土豪”安邦在国际范围内接二连三地收购 银行和保险公司,除了获得资本收益之外,更有着全 球业务扩张的野心。

  再如在海外保险公司收购领域名声响亮的复星集 团,就是永安保险和复星保德信人寿背后的股东,其 在海外地产和金融保险业的收购早已超出了保险业的 边界,复星掌门人豪气干云地表示要“全球资源嫁接 中国动力”,以“以保险为核心的综合金融能力”与“拥 有全球产业整合能力”的双轮驱动作为集团未来的发 展模式。

  由此可见,险资扫货只是表象,集团称霸才是内 核,与其说是险资在海外攻城掠地,不如说是中国资 本在全球范围的实力扩张。 从保险业务的角度长远来看,轰轰烈烈的海外地 产投资亦是保险“走出去”前瞻布局的一环。我国公 民出境潮越来越热,中国俨然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 旅游消费国,在全球范围带来各种商机,保险业务自 然也在其中。海外投资能够支持“客户到哪儿,保险 跟到哪儿”的经营策略,并确保“肥水不流外人田”。

  另外,收购海外房产特别是地标级酒店,在树立 国际化品牌形象的同时,更是在全球范围安营扎寨的 便捷之道,让保险公司们能够在圆“国际梦”的道路 上昂首迈进。 资本市场的“稳定器” 虽然证监会新任掌门人“希望大家都要买股票不 要卖股票”的传闻已经被辟谣,但是这已经从侧面反 映出资本市场的风声鹤唳。一个风云动荡的资本市场显然会给国民经济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我国股 市的“过山车”游戏已经让投资者特别是散户们一次 次伤心落魄。 因此,长期稳定的大额资金是一个资本市场不可 或缺的“稳定器”,而险资就是扮演“稳定器”角色的 重要主体。

  险资举牌的标的主要是具有长远发展价值、高成 长低风险的蓝筹股和“白马股”,对于其他资金的投资 选择具有正面的引导和示范意义。 具体来看,险资的进驻无疑会对这些优质的股票 起到拉升作用,从而使散户和机构投资者的目光向其 转移,间接引导各路资本去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投资。 随着更多的长期资金把目光放在增长稳定的股票上而 不是注重短期投机,股市价格自然就会趋于稳定。

  而且,随着养老基金、医保基金等事关国计民生 的巨额资金入市比例的提升,与其风险偏好类似的险 资将成为其开路先锋,为其提供投资指引。这些关注 稳定性胜于投机性的大额资金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 国资本市场急功近利、内幕百出的不健康现象,激励 上市公司专注于提高业绩而非炒作,同时也让投资者 们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为资本市场重振信心。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保险资金主要投向政府和 企业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贷款等,且股权投 资比例持续提升。据报道,1917-2014 年,美国寿险 资金的股权投资比例从1.4% 增至32.3%。而英国保 险资金中更是有近六成投向股票市场,庞大的险资堪 称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

  另外,我国险资对海外房产的催动效应已然显现。 据报道,随着中国人寿、平安、安邦等“不差钱”的 险企加大收购力度,截止到2014 年年底,伦敦与曼哈 顿市中心办公用地的价格已分别上涨了15% 与11%。

  未来5 年,我国保险业每年可运用资金规模有望 保持在2 万亿元以上的增长,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保 险业正是不断上升的“金太阳”,是激发资本市场活力 的“活水”,理应受到热烈欢迎。保监会主席也都明 确表示“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股票是二级市场正常、 普通的投资行为”,鼓励之大方向不言而喻。

  同时,需要看到的是,险资不仅专注于在资本和 地产市场奔腾逐利,也同样积极投身于国家基础设施 建设。据报道,截至2015 年3 月,保险机构通过发起设立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 计划等方式,投资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已经超过万亿元,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京沪高铁、棚户区改造等重大 工程中都能看到险资的身影。

  未来,相信险资不仅在资本市场,更会在实体经 济领域更好地发挥提质增效“推进器”的作用。

  攻城略地仍将持续 虽然我国的险资在资本市场上已是技惊四座,但 需要看到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仍然有 着不小的差距。 在美国,保险业的总资产和银行业的总资产旗 鼓相当,日本保险业的总资产大概是银行业总资产的 80%。2015 年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2.4 万亿元,同 比增长21.7%,这对于保险业来说是一个值得欢欣鼓舞 的数字,但是和银行业总资产194.17 万亿元、同比增 长15.5% 的业绩相比,仍然是个小不点,而且增量上 也落后不少,是“三驾马车”中相对薄弱的一驾,要 达到发达国家保险业的水平,还有漫漫求索之路要走。 同样,在资金的投资结构、收益水平和精细化运 作上,我国保险业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如前文所述,发达国家的保险资金的股权与债权投 资非常普及,而且普遍采取设立专业投资管理公司的模 式对保险资金进行运作,特别是安联之类的跨国保险集 团,会通过资产全球化配置来平滑不同金融市场的周期 波动,从而有效分散资产管理面对的市场风险。 与这些老牌保险集团相比,我国险企的资本运作 颇有“小巫见大巫”之感,在权益投资、地产投资、 海外投资等方面都还有诸多提升空间。

  例如,截至2015 年年末,保险业境外投资额约 360 亿美元,仅占总资产的1.9%,与15% 的上限相比 不过是刚起步而已。而据专业机构调研,我国几大保险巨头配置在房地产领域的资产占比还远低于欧美同 类保险公司。换言之,之所以资本市场觉得险资有横 空出世之感,那是因为险资之前沉默了太久,一朝开 闸自然会有爆发之势,而当险资投资大势逐渐转为常态,自然也就见怪不怪,所谓“野蛮人”的说法自然 也会烟消云散。 当然,国际实践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经验,还有教训,AIG 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所做的担保,在整体业 务中的占比不足1%,最后千里长堤却毁于蚁穴,不得 不被政府接管以免破产。前车之鉴不得不防,对于牵 涉国民生产生活保障的保险资金,更应注重安全运营。

  也正因如此,监管机构才高度警惕少数险企举牌后潜 在的风险,甚至不惜明文下令予以限制。

  尽管成就与风险并存,机遇与挑战共生,但大势 表明,险资已不再是那个躲在监管条框下的“小男孩”,而开始逐渐成长为一个在资本市场昂首屹立的“汉子”。 而让群雄逐鹿的险资成长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和“激 活器”,理应是投资者、企业和政府共同的愿望。 ■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