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5日 15:02 《金融博览财富》 

新浪金融曝光台理财遇飞单,存款变保单,理赔遭遇霸王条款,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金融机构申请入驻,第一时间倾听用户声音。

  理财险不仅是消费者长期关注的热点,也是监管机构的重点监管对象,特别是网销理财险,始终在风口浪尖之上。

  2014 年,保监会叫停了三家保险公司的天猫[微博]旗舰店产品,2015 年又禁止网销理财险跨区域经营。监管机构对理财型保险频出重拳有其深层次原因,理财固然为保险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辉煌,但种种隐患也随之而生。

  当前,我国的理财险走得“有点偏”,还需要回归“保障”之根基。

  保险业的突破口

  在我国的金融业“三驾马车”中,保险可谓是最瘦弱的一匹,在总资产、营业收入、行业利润等各个方面,都难以和银行、证券两兄弟比肩。

  与发达国家相比,保险的渗透程度更是处在初级阶段,重大灾害“捐款多于赔款”的现象屡屡发生。保险的如此窘境有历史条件、经济环境、文化基础、行业特性等多方面原因,而回顾我国保险发展历史,向理财型保险的跨越是当时保险业的重大创新,也是为了摆脱发展困境走出的关键一步。

  改革开放之后,保险逐渐走向商业化运作,开始向千家万户普及。然而,虽然保险在发达国家乃是居家旅行不可或缺之法宝,但在我国的早期推广却是举步维艰。我国消费者往往忌讳灾祸病死之言,且商业保障意识淡薄,作为专门保障这些忌讳之事的保险,在普及过程中难免有些尴尬。

  虽然国外保险的进驻带来了代理制等先进营销模式,但如果不解开消费者的心结,保险瓶颈就难以突破。2000 年前后,艰难摸索的保险业终于找到了突破口——投资理财,投连险、分红险、万能险等产品在短短几年内陆续面世。

  这些兼具保障和投资功能的险种一经投放便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其投资属性直击消费者痛点,再加上保险营销员积蓄已久的宣传功力,理财型保险瞬间成为市场新宠,一时间热到烫手甚至供不应求,让行业充分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

  繁荣之下,隐患暗生

  然而,理财型保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前期快速而粗放的扩张使其留下了后遗症。以投连险为例,虽然在推出两年之后战绩辉煌,但是随着股市的下滑,投连险逐渐走向亏损,紧接着便出现了遍及全国的退保现象,一时间市场震动,直至停售。

  然而,在第二代投连险产品重回市场后,也未能在资本周期中幸免,2008 年后的股市滑坡让投连险又迎来了第二次退保风波,一时间市场可谓“谈投色变”。与大起大落的投连险相比,较为稳健的分红险则经历了几乎相反的周期,在股市“急牛”、投连险风头无二的时候,分红险默默退居市场角落,而当资本市场震荡导致投连险退避三舍之时,分红险又重新受到追捧,甚至一度占据寿险行业半壁江山,直让人感叹风水轮流转。

  可以说,经历种种波动的理财型保险让人既爱又恨。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理财型保险使其规避了谈论保险事故的尴尬,而让客户注意力转移到资产升值上,瞬间让保险变得像其他金融产品一样“高大上”。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投资渠道还较为匮乏的大环境中,理财型保险宣传口号中闪亮的预期收益率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不过,在看似供给与需求的一拍即合之下,保险的保障本质被忽视,投资功能被放大,消费者对保险产品误解已然埋下种子。一旦资本市场波动,实际收益率不保,则供需双方认知的差距将会转化为激烈的矛盾。

  一面是消费者眼见资产缩水心生懊悔甚至纷纷退保,另一面是保险公司竭力掩盖运作真相欲保持现金流不减,二者的冲突让保险业不可避免地陷入新的泥潭。另外,销售误导更是让理财型保险蒙上了“欺骗客户”的阴影。保险公司往往刻意强调收益水平,而淡化保障功能,这种本末倒置的宣传方法一方面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错误定位和预期,另一方面也为保险与其他金融产品的混淆推波助澜,埋下了其他违规现象的伏笔。

  例如,近期沸沸扬扬的平安金赛银事件,虽然平安极力澄清官方并未参与相关产品销售,但已对平安乃至保险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规模冲动VS 可持续发展

  与银行和证券相比,保险是低频互动的产品,保险公司与客户的交流集中在投保和理赔两大环节,而在其他时间里往往很难产生互动,即便是经常进行客户提醒和关怀,也主要以保险公司的主动发起为主,与客户每天都要看看余额的“宝宝类”理财产品相比,纯粹的保障类产品确实很难让客户持续保持关注的兴趣,再加上出险的被保险人毕竟是少数,因此难免还会让消费者产生保费白交、资产损失的印象。

  与纯保障型产品不同,理财型产品让保险瞬间穿上了“增值”的外衣,让行业积蓄日久的营销力量得到了释放。理财型产品推出的时机正是资本市场满地飘红之时,随着投资大潮带来不菲的收益,更强化了消费者的口碑相传,比起灰头土脸的保障类产品,真可谓脱胎换骨。

  实践也证明,在大家都“跑马圈地”的原始时代,谁掌握了理财型产品,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因此,即便是在当下,理财型保险仍然被认为是保险公司规模冲刺的法宝,就连互联网保险的先驱、以“创新”扬名立万的众安保险,也开始进军理财型保险市场,其快速做大业务规模的背后用意不言而喻。虽然众安的客户数量飞速增长,但保费规模却和其500 亿元的估值差距甚远,如果不在短期内扩大保费规模以提升市场地位,恐怕将有负资本市场对其寄予的厚望,所以进军理财型保险市场势在必行。

  然而,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是不能单纯依靠投资收益的宣传的,保险是以损失补偿为核心的金融产品,其长久发展需要坚持培养消费者的保障意识。过度强调投资收益,将使保险的保障功能更难以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而一旦资本市场行情回落,承诺的收益难以达到,带来的负面影响恐怕更甚于前期的收获。被市场广为诟病的销售误导,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行业规模冲动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保费渴求和粗放管理之间的矛盾。放手一搏只是一瞬之事,但扭转形象却需长年之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销售误导的恶劣后果已然表面化的当下,如何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是保险行业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

  保障,从未改变的核心

  我们知道,保险是以风险分散和损失补偿为基本功能的经济行为,其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通过将广大投保人的保费汇集为风险基金,以达到保障特定风险的目的。

  保险的性质决定了它与银行、投资有着本质区别,保险改变了保费的所有权,将风险责任拢于自身,而银行和投资并未改变客户资产的所有权,更多的是担任资产代理的角色。

  虽然金融的混业经营趋势逐渐淡化了这一区别,但“保障”是保险的核心这一本质属性从未改变,同时也决定了保险与投资行业的比较优势——前者擅长保障,而后者擅长增值。

  另外,理财型保险产品可以在牛市中达到可喜的收益率,但长期来看,保险的投资收益能力必然比不上专业的理财产品。据统计,理财型保险的年化收益率其实普遍低于银行理财类似产品的平均收益水平。因此,保险要想在“三驾马车”中赶上其他两位兄弟,就不能本末倒置,淡化自己的保障功能而过分强调快速收益的做法,虽不能说是饮鸩止渴,却也隐患无穷。

  从国际经验来看,只有先把保障的“牌”打好,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监管机构的一再出击,也是为了督促保险公司多开发保险的保障功能,不要在投资方面投机取巧。

  当然,与花样百出的各类投资型金融产品相比,理财型保险投资期长、回报期长、流动性差的特点,决定了消费者应该将其视做一种稳健的“长期保障+保值”的产品,而不能作为高回报的短期赚钱工具。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除了保险公司的一些误导行为之外,消费者的急功近利和对保险功能的认知不明,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理财型保险的不良口碑。

  其实,理财型保险在发达国家很受青睐,如国外的分红险就被许多消费者作为抵御通货膨胀和利率变动的资产保值利器。所以,消费者也应该走出把保险当投资的误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保障意识,但限于保险合同自身的复杂性和不少营销员的避实就虚,还是有很多消费者容易被天花乱坠的宣传所误导,一不小心就让手中多了份实用度其实并不高的保单。

  对此,与其事后救火,不如曲突徙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就是不要把所谓的回报率看得太重,而是直接关注自身的保障需求,按照“先保障,后投资”的原则,根据自己和家庭的经济情况来选择保险产品。回归保障,刻不容缓

  早在2006 年,“保险国十条”就明确提出保险具有社会管理功能,而新“国十条”更是指出保险“是社会文明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

  同时,保险的分配关系的本质,决定了其具有社会管理的衍生功能,而国家已经越来越倚重保险的社会责任的发挥。

  因此,保险的未来更应该回归保障之根基,在做大做强自身、普及保险理念的同时,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行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国家应有的举措。一方面,要推动保险的供给走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使其可保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效率持续提升。这一点,在互联网保险的不断创新中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然,这并非指那些奇葩创新,而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涌现的风险保障需求所进行的创新。只有当保险的保障功能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现代保险服务业建设才算大功告成。

  另一方面,保险的需求方,即消费者需要拥有越来越成熟的保险理念和投资理念,明晰保险和其他投资工具的比较优势,将保险作为保障自身生活安定、实现资产长期稳定保值的“稳定器”,而非快速获得投资收益的“吸金器”。

  只有这样,才能反推保险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正轨”,让保险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当然,回归保障不代表让保险和投资划清界限。资金融通是保险公认的功能之一,而综合金融是未来大趋势,保险和投资本就应该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创造福利。

  保险与投资的牵手,应该建立在保险的保障功能被消费者广泛接受的基础上,建立在保险业解决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这对矛盾的基础上,建立在保险公司并非一味追求规模扩张、而是专注精细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在保险和投资互相发挥比较优势、从不同领域服务消费者的基础上。

  只有做到这些,二者才能各司其职,让消费者享受到保障、保值、增值的多元化服务。

  其实,保险不需要迷人眼幕的“空中楼阁式”的宣传,而是要拨开那些复杂的条款和华丽的包装,用简单明晰的语言、实实在在的保障和长期稳定的收益,还消费者一个一目了然、看得见摸得到的保险。我们看到,现在的保险似乎在投资理财的道路上走得“有点远”,使得监管机构不时要敲打那些“出轨”的理财型产品。

  须知,理财只是锦上添花,保障才是雪中送炭,保险业只有回归到保障上来,把握好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和青睐,真正成为“三驾马车”中的千里马,实现基业长青的宏伟目标。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