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险资或借道进入香港市场

2014年11月19日 02:30  上海证券报 微博 收藏本文     

  ⊙记者 卢晓平 ○编辑 剑鸣

  截至10月30日,保险行业共计38家险企拿到外汇管理局的“驾驶证”,拥有进行境外投资基本条件。许多中小保险公司由于自身原因,无法独立投资境外市场,而在沪港通开闸的背景下,这些企业或将额度托付给有资格的保险境外投资公司,借道进入香港市场。

  从中国平安2004年12月首家拿到93.9亿美元的境外投资额度算起,险资境外投资历程已有10年。10年间,有两次申领额度热潮。2007年以前为第一次。获得对外投资额度的有20家险资,除了中国平安[微博]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平、中国太保、中再保险、泰康人寿、华泰财险等老牌保险公司外,现在资本市场中比较生猛的安邦保险、生命人寿,在2007年8月16日和2007年10月10日分别获得44.09亿美元和13.1亿美元额度。

  2013年至今,是险资获得境外投资额度的又一高峰期。如新华保险、阳光人寿、华夏人寿、安邦财险等分别获得8亿美元、12亿美元、2亿美元、6亿美元的境外投资额度。

  此外,也有中小保险公司有超前意识,如渤海财险2007年12月获批0.05亿美元,金盛人寿获批0.08亿美元。

  随着改革深入以及境外投资机会进一步显现,有市场人士预期,未来一段时间,许多中小险企会积极申请境外投资额度,为出海投资做好必要的准备。

  调查显示,中小险资除了喜欢有足够海外投资经验的老牌公司外,更喜欢选择和自身公司投资风格相匹配的委托对象,而行业口碑、过往业绩等等,将成为综合考量的因素。

  经历多年磨炼,险资队伍中也出现一些有实力承接业务的大块头。管理资产规模已过千亿的中国人寿富兰克林资产管理公司,其实力继续在香港中资背景资产管理公司中保持领先地位。公司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称,凭借近8年来积累的丰富资产管理经验和稳定的投资团队,依托中外股东的多方优势,公司将打造成为跨境投资中的大资管平台,秉持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高效运作,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资产管理服务。

  一方有意借道,另一方愿意提供平台;双方携手,可望掀起沪港通来临后的险资投资风景线。

文章关键词: 中国人寿沪港通投资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支持占中者撑伞参加毕业礼 校长拒颁证
  • 体育热身-阿根廷负葡萄牙 德国绝杀西班牙
  • 娱乐高仓健的脑残粉有谁?张涵予尤勇和胡军
  • 财经酒企谈央视广告招标:再低调也得上啊
  • 科技苹果发iOS 8.1.1补丁:改善老设备表现
  • 博客记者调查:地下“阴婚”市场揭秘(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新浪教育盛典报名 教育APP评测报告
  • 朱大鸣:房价泡沫会摧毁两大利益群体
  • 叶檀:走!到澳新买矿山牧场去
  • 许一力:为何沪股通次日就遇冷
  • 齐俊杰:过去一年买房的全赔了
  • 老罗:中国为啥要向APEC推销基础设施
  • 马光远:被套牢的中国大妈应反思
  • 徽湖:三四线开发商离死不远
  • 易宪容:沪港通开通就意味成功了一半
  • 陈立峰:沪港通真的会带来牛市吗?
  • 叶檀:沪港通会不会被对冲基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