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合资寿险遭遇七年之痒 另立门户谋求二次创业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9日 07:58  解放日报

  苏微佳

  5月3日,北大方正集团收购青岛海尔投资发展所持海尔人寿51%的股权获得中国保监会批准,海尔人寿更名为北大方正人寿。海尔人寿成为继太平洋安泰人寿之后,又一家中外方创始股东双双撤资、彻头彻底更名的合资寿险公司。

  股权遭遇变更的合资寿险不在少数。调查显示,已有中德安联、金盛人寿、交银康联、海尔人寿、长生人寿、瑞泰人寿、中美联泰等公司,发生过至少一次创始股东撤资的情况。这还不包括已经成功转制中资寿险的天安人寿、光大永明和建信人寿。

  遭遇“七年之痒”

  当初中外方股东成立合资公司,都怀有美好的愿望,但随着盈利遥遥无期以及中外方股东在公司战略上的龃龉,只能以分手告终。当然,交银康联和建信人寿有些特殊,原中方股东中国人寿和太平洋保险(微博)为避免上市后的同业竞争,所以选择了退出。

  本刊顾问、中央财大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微博)教授表示,合资寿险公司股东变更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目前看来,中方股东撤资的比例高于外资。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中方股东,当初凭借对金融机构经营牌照的一腔热情进场,但却对寿险盈利周期缺乏认识,最终因无法持续注资而离场。而外资股东的离开主要因为对中国市场的缺乏了解,难以实现最初的目标。

  海尔纽约人寿中外股权变更波折,看得出中外方股东的纠结。 2010年12月,纽约人寿分别向青岛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相互会社分别转让25%海尔纽约人寿的股权,完成外资股权的更替。如今,青岛海尔又向北大方正转让绝大部分海尔人寿股权,拱手让出合资寿险公司的控股权。

  面临“二次创业”

  完成股东更换后的合资寿险公司更多是被当作新公司来经营。因此,第一步就是更换公司名称,最为典型的就是海尔人寿,从最初的海尔纽约人寿,变为后来的海尔人寿,再到现在的北大方正人寿,名称上前后已经没有了关联。“建信人寿”与“太平洋安泰”在名称上也没了关联。业内人士认为,这既是为了彰显控股股东实力,也是为了割断与以往文化的联系。

  更名之后,新股东会依托自身优势,为公司带来最核心的渠道、客户资源,对短期发展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成功转成中资寿险的建信人寿,新开银行渠道成功弥补公司渠道发展单一的不足,今年第一季度实现保费收入14.6亿元,同比增长668%。此外,中美联泰、交银康联、长生人寿也都保持了至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可是,更名也意味着原有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流失。那些有过股权变动的合资寿险已经算得上是“大龄青年”,成立时间短的有七八年、长的要超过十多年,在亲历中国寿险市场发展的同时,他们投入了相当的财力和时间,逐步建立起相当的客户资源和品牌熟识度。对于新公司名称,公司同样要花大力气去推广,在保险公司越累越多的情况下,花的财力和时间只能比原来更多。不久前,有消费者还因保险公司名称发生变化,怀疑自己的保险是否还能继续生效。

  业内人士指出,更换股东后换名字原本无可厚非,可是,应该考虑客户和市场的接受度,否则更名将会给客户造成不便。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