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琪 北京报道
金融改革成为当前A股行情中一个新的标签。4月19日,轮涨的接力棒落到了保险股手中,虽然当日权重股纷纷回调,四大保险股却全线飙升,领涨两市,其中新华保险更是大涨8.38%。
“中长期看,如果金融资源分配体制的优化改革能够顺利实现,对于转型和经济增长,将构成重大利好。”兴业证券(微博)日前发布研报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金融改革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持续和深远的影响,因此看好大类金融行业,特别是看好保险、券商、期货等非银行金融板块在金融市场化改革中所获得的战略性投资机遇。
此次金融改革从“民资准入”破题,而事实上,保险业是最早对民间资本开放、鼓励其进入的一个行业。那么,在这一次金融创新的“战略性投资机遇”中,是否将再次掀起新一轮民资投资保险业的热潮?
答案却是否定的。
民资的理想与现实
“我现在投资一家保险公司的话,主要想两三年后通过上市获益退出。”
“那很难,投资保险你最好得有八九年才能盈利的心理准备。”
这是一位民营企业人士几年前咨询一位保险业内专家投资保险业相关问题时的谈话,折射出民营资本入市的真实心态。
“为什么后来民营保险公司发展速度慢?从股东背景来看就在于他们大多都很盲目,不懂保险却又急功近利。”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庹国柱(微博)告诉记者。
入世以来,中国保险业增加了100多家市场主体,其中有不少的民营资本,相比银行和证券业,中国民间资本进入保险业的规模和速度是惊人的。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005年后掀起的第二轮险企扩容潮中,有一半以上的股东来自民营资本。
但是,民营资本和保险资本之间的融合远比最初预想的艰辛。
据悉,在2004年获得保监会批准筹建的中资保险公司中,2005年经过验收正式开业的还不足三分之一;在第二轮险企扩容潮中成立的公司中,那些纯民营企业设立的公司从2007年开始频繁发生股权变更,目前仅生命人寿、华夏人寿、合众人寿等7家尚存民营资本。而随着业内对民营资本逐利性以及先天不足的质疑,保监会后来已经更倾向于鼓励有资本实力、战略投资目的和持续出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大型国企投资保险业。
2010年6月10日起施行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规定,保险公司主要股东应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具有持续出资能力,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二是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三是信誉良好,在本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难大规模进场
“虽然现在仍有很多民营资本有这个想法,但就目前保险市场的竞争态势及盈利环境而言,它们不可能再次大规模地进入保险业。”庹国柱很明确地表示。
他分析指出,在市场份额被几家大型全国性保险公司牢牢占据后,仅能从中获得很小一杯羹的中小保险公司大都处在亏损期,并且保险业与资本市场关系很大,因此在当前不佳的整体经济环境中,保险业其实是迈入了极为艰难的时期,但同时当前业内的竞争主体已经足够多。“就算仍有不少民营投资者看不懂中国保险市场,但稍微做点前期调研,看到目前行业整体乏力的现状,也都会打退堂鼓。”
记者查阅一些有民营资本进入的保险公司的股东架构,发现几乎所有民营股东涉足保险业都是头一遭,而人才和经验的缺乏致使他们只能不惜出重金从老牌保险公司挖高管挖团队,由此照搬套用同样的管理及销售思路。
“现在的保险市场与前些年已不能同日而语,就算过去有的新成立公司能通过对原有市场主体的简单复制来快速扩大规模,这种模式现在也很难有效了。”一位曾两次成为这类保险公司挖角对象的中资寿险高管对记者表示。
另外,近年来中国保险业有一个现象是,市场上最赚钱的既不是中资公司也不是合资公司,而是那些参股在20%以下的成为中资保险公司股东的外资机构,他们往往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最终通过股权溢价获利。不过,这种投资模式在民营资本身上也没有见效。
郝演苏(微博)则认为,现在提出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确可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但是需要考虑的是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民间资本有多大能力进入,有能力进入的又有多大的意愿进入,毕竟过去中国保险业并没有给民间资本带来很高的回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