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 王梅丽
近日保监会批复了两家合资寿险公司的设立。大韩生命保险株式会社、第一生命保险株式会社分别与浙江省国际贸易集团、华电集团合资成立寿险公司,两家外资股东的股份均不得超过50%。再加之前段时间复星与美国保德信集团合资设立寿险公司,包括友邦在内的外资寿险公司在去年三家转为中资公司,将重新回到28家。
尽管数量不算少,但其市场份额却难言高,实现盈利的更是寥寥无几,去年仅有7家外资公司实现了盈利。而从保监会新公布的数据看,今年前10个月,25家外资寿险保费收入为315.84亿元,仅占全部寿险业保费的3.81%。
在盈利和市场压力之下,外资寿险公司股份转让和高层人员变动频繁。近日中德安联外籍总经理柏思安悄然离职,外界猜测与公司的盈利困局有关。
外资寿险盈利困局难解
记者了解到,在保监会新批复的两家合资寿险公司中,大韩生命与浙江国贸双方各出资50%,注册资本为50亿元人民币,合资公司名称暂定为中韩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韩人寿成立后,将成为资本金规模最大的合资寿险公司。大韩生命隶属韩国第四大财团韩华财团。而第一生命与华电集团的合资寿险公司注册资金为10亿元,亦各出资50%。
这两家公司再加上前段时间复星与美国保德信集团合资设立寿险公司,包括友邦在内的外资寿险公司数量将重新回到28家。去年3家合资公司去外资化,转为中资公司。尽管数量不算少,但其市场份额却难言高。从保监会新公布的数据看,今年前10个月,25家外资寿险保费收入为315.84亿元,仅占全部寿险业保费的3.81%。实现盈利的外资寿险公司更是寥寥无几。根据各公司的公开披露,去年仅有7家外资公司实现了盈利。绝大多数合资寿险公司还在亏本经营。
一外资寿险公司的管理层认为,今年寿险业低迷,外资寿险公司要实现盈利更加困难。外资寿险公司的盈利困局除了分支机构扩张受限影响扩张市场速度之外,由于市场环境不同,外资股东带来的海外成功经验难以在中国落地,高层管理员工难以本土化也是主要原因。而且合资公司在投资方面较为谨慎,导致其产品投资收益率低于中资公司,产品竞争力受到影响。
去外资化或将持续
尽管有新的外资寿险公司即将在中国开业,但在国内已耕耘了几年的合资寿险公司外方股东则略显疲态。依照国际惯例,寿险公司盈利周期往往为7-8年,而外资保险巨头在中国的投资期远远超过这一期限。目前仅有招商信诺人寿和中英人寿在这一期限实现了盈利。有的公司经营已超过十年之久,如中德安联人寿与金盛人寿均于1999年开展业务,由于长期没有实现盈利,业务拓展所需资本金只能由股东增资。2005年及以后成立的合资寿险公司仍处于成长期,无一例外在依赖股东增资拓展业务,部分公司随着业务发展亏损额不断加大。
面对这一经营事实,外资寿险公司股份转让和高层人员变动频繁。近日中德安联外籍总经理柏思安悄然离职,其在华3年致力于改善中德安联的保费结构和营销渠道,已有所成绩。外界猜测他的离职与公司的盈利困局有关。外方股东更换或中方扩股超过外方的现象近年频繁出现。美国恒康人寿、加拿大永明金融、荷兰国际集团、美国纽约人寿、法国安盛等外资金融机构相继撤资或减持。截至去年底,在华的外资寿险公司已有一半发生股东更换或中方扩股超过外方。而金盛人寿的股权变动也有望在近期获批。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教授郝演苏认为,虽然国内保险市场竞争激烈,而外资寿险的经营短期内又难见起色,但还不太可能出现外资股东大量彻底退出中国市场现象。毕竟国内保险市场潜力巨大,来华的外资保险公司均是国际知名公司,他们也不甘心轻易退出。目前主要做法是外方股东采取股权倒置等方式(由中资占据最大股权比例),变控股为参股,从而得以与中资共同分享中国寿险市场高速成长的收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