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保险公司员工爆内幕:80元买1万个老板信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6日 10:14  贵网
保险公司员工爆内幕:80元买1万个老板信息

  网上个人信息交易泛滥,个人信息现在很容易在网上买到。2011年11月,记者从信息交易网站得到的贵阳企业老板资料。

  前天,高先生打进早报热线:“上个星期,我刚注册了一家公司,做电脑器材生意。开业没过几天,就不停地接到电话和短信,有卖办公家具的,有推销企业营销管理系统的,还有卖保险的。我就奇怪了,他们是怎么知道我开公司的,连我的全名都知道。我想知道我的信息到底是怎么泄露的?”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肖女士也遇到了类似的烦恼。

  肖女士说:“今年7月份,我在某银行办了一张信用卡。9月和10月,由于工作比较忙,没有按期还款。没想到还款日期刚过,就收到三四条短信,都是提供借款的。还有人打电话来,自称是小额借贷公司的,问我是不是遇到经济问题,他可以提供小额贷款。”

  高先生和肖女士的个人信息是怎么泄露的呢?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个人信息资料网上公开叫卖

  记者发现,在不少网站和论坛里,都有人发帖叫卖个人资料。甚至还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交易网站,按照不同地区和企业老板、车主、股民等不同类别分类出售,专业、细致得令人咋舌。

  记者选择了一个名为“XX数据库”的网站,以营销员的身份,与网站信息卖家通过QQ谈起“交易”。

  “你这里卖贵阳企业老板的资料吗?”

  “贵阳的不多,只有一万多条。”

  “资料齐全吗?有哪些内容?”

  “都是还在经营的企业,地址、经营范围、联系电话,还有老板的手机号,都有。”

  “价格怎么算?”

  “全部要的话,80块就行。”

  “能不能先给我些试试?”

  “可以,稍等”

  随后,卖方发过来一个电子表格,文件名是“贵州省贵阳市企业手机号码通讯录”。点开一看,里面是35家贵阳企业的资料。

  如卖方所说,企业名称、地址、经营范围、联系电话等信息都写得清清楚楚,甚至包括企业的注册时间、营业额和职工人数,非常详细。其中,企业老板的姓名和手机号码自然不会少,有的企业甚至连老板是男是女都注明了

  除了企业老板的资料,贵阳车主的个人信息也在网上被出售。

  还是在这个网站上,信息卖方提供了一份贵阳车主的资料。其中有30位车主的信息,汽车型号、购车日期、车主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在哪家保险公司买的汽车保险,一应俱全。

  信息卖家说,这份资料是2008年的,主要用来给买信息者试验。如果确定要购买,他们还有最新的2011年车主资料。

  记者随即询问他们,2011车主资料怎么卖。

  卖家表示,2011年的车主资料是1毛钱一条,一共有9000多条,如果嫌贵,可以买2008年的旧信息也是9000条,不过只要40元。同时,卖家还表示他们还可以提供精确的定制信息,就是说连人员的年龄、性别、职务甚至个人喜好都有。

  这么精确的信息,他们是从哪里得到的呢?

  对这个问题,记者所接触的三四名信息卖家都十分警惕。他们不但不露丝毫口风,还只接受网上交易,连邮寄资料都不答应。其中一名信息卖家,在记者试探之后,就再不回话。

  直到记者说,不知道来源的话,担心买的信息出问题。一名卖家才透露说,他们有固定的信息来源,保证不会出问题。

  个人信息是怎么泄露的?

  这些在网上公开出售的个人信息,真的准确吗?

  记者在信息卖家提供的资料中,随机挑选了10位企业老板和10位车主,拨打他们的手机号码。

  在拨打的10个企业老板号码里,只有一个号码错误,其他的全都打通了,而且企业名称和个人的信息完全准确。10位车主的电话也全部打通了,包括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在内的所有信息都准确无误。

  接到记者电话后,贵阳某网络公司的张经理说,他经常接到推销业务的电话,知道自己的信息肯定被泄漏了,但不清楚是怎么泄漏的。

  那这些个人信息都是怎么泄露的呢?

  曾经在贵阳一家保险公司担任过销售经理的刘婷(化名)透露,保险、金融、汽车和房地产行业是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手里,一般都有不少客户的信息。”刘婷说,这些客户信息的来源很杂,有些是业务员自己发展的,有些是合作商家提供的。“比如说,我们跟一家汽车经销商合作,他可以代售我们的汽车保险,如果车主不买,他就会把车主信息提供给我们,房地产行业也一样。”

  业务员得到这些信息后,除了用于自己发展业务,也可能会提供给朋友或者其他合作伙伴,“卖完保险后,他可能马上把这些信息告诉办理信用卡业务的人,让对方也去发展业务。”

  贵阳某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员宋筑(化名)证实了刘婷的说法,他说,在这些行业里,客户信息的交换和交易是普遍的现象。

  此外,保险、金融、汽车、房地产行业的跳槽率都比较高,业务员到了其他公司,客户资料也会一并带走。“这个过程中,资料在他手上,会怎么处理,谁知道呢?”宋筑说。

  “信息交易网站从各行业内部搜集到客户资料后,会按照客户的经济实力、身份等情况进行分类,然后售卖给需要的人。”曾在北京某信息技术公司工作过的宋莹莹(化名)说,她待过的公司就有此类业务。

  相关新闻

  如果,身份证等个人信息保管不善——

  私自利用他人身份办信用卡

  透支数万元未归还被查

  遵义城区做小生意的平女士,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从未在银行贷款,却被列入“黑名单”。原来,有人利用她的身份证在银行办理了信用卡,并透支了1万多元未归还。

  今年11月,平女士在城区订购了一套商品房,在办理银行按揭手续的时候,她被告知不能办理按揭。

  银行告诉平女士,2009年的时候,她在农业银行办理了一张信用卡,且还有1万多元的透支款至今没有归还。

  自己一直做小生意,从来没有在银行办过信用卡,怎么会透支呢?面对突如其来的“债务”,平女士一下子搞懵了,随后向警方报警。

  办案民警经过调查后得知,那张透支的信用卡,是泰康人寿(微博)保险公司一个部门经理陶某(女,32岁)利用平女士泄露的身份证信息办的。

  原来,2009年平女士曾在遵义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应聘业务员,不过工作了1个多月就离开了单位。陶某正是利用平女士的身份证,通过银行一名上门办理信用卡的银行工作人员,办理了信用卡。

  不仅仅是平女士的身份张被人利用,警方透露,陶某当初还利用其部门原工作人员谢某、曾某的身份证,私下办理了信用卡,这些信用卡都掌握在她自己的手中使用。

  从2009年8月份以来,陶某手中的这三张信用卡还有共计4万多元至今未归还。要不是平女士购房办按揭贷款,这3人还蒙在鼓里。

  办案民警介绍,对于透支的款项如何使用的,陶某交代称,并没有用于赌博,更多的是购买衣服和化妆品之类。至于具体开销,声称已经记不清楚了。

  目前,陶某因涉嫌信用卡诈骗罪已被汇川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延伸阅读

  各种广告电话、垃圾短信泛滥,以及各种“调查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滋生,表明公民个人信息交易存在巨大的市场。

  怎样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

  据办理北京最大非法获取公民信息案的检察官介绍,在互联网上存在众多以“侦探”等名义开设的QQ群等,这些聊天群组的成员通过互联网发布需求、互通有无,进行信息交易,使得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途径延伸到多个行业、多个地域,“可以说在互联网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覆盖全国、买卖便捷的个人信息交易市场”。

  然而在对此类案件的审理中,依然存在对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数量、情节法律规定模糊,公检法各部门、各地区的认识不统一等问题。特别是因为没有与出售、非法提供、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三个罪名衔接的行政法律法规,意味着行为人的行为在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也不会被处罚。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周汉华建议,一方面,司法机关在个案处理上,可以总结一些规律性的做法,比如说对“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另一方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可以在大量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出台相关司法解释,解决现行法律中的“模糊地带”。

  同时,司法部门还建议,对掌握大量公民信息的电信、医疗、教育等单位,应严格限制有权限查询公民个人信息人员的数量,通过建立分级查询制度、明确责任追究制度等,防止公民个人信息外泄。

  “政府也应当加强网络监管,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及时删除涉嫌侵犯公民信息的广告和链接,监管可疑聊天群组并及时做好记录工作,增加公民个人信息在网络上交易的成本。纵观世界各国,单独立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已是大势所趋。”周汉华认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最终的解决办法还是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