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独立席位之争升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 23:14  21世纪经济报道

  万涛;赵萍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独立席位的存留之争正在升级。

  7月4日,据媒体报道,部分证券公司就保险资金入市通道一事提出,应将保险机构作为特殊机构客户,向其提供证券经纪业务相关服务。

  自保监会上周五召集部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召开专题会议,就保险机构改变拥有专用交易席位现状,推行以证券公司为主的交易结算模式向业界征求意见以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席位的存留问题引起了业内的大讨论。

  事实上,据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高层人士此前透露,证监会已经叫停新批专用席位给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不再允许新成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租用券商的交易席位。

  针对证券公司方面的要求退出席位回归券商的要求,多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并不合理,保险资金的监管理念有别于其他资金,“不能一刀切”。

  “不该一刀切”

  彼一时,此一时?

  彼时,国内A股市场自2004年4月起经历了又一轮大熊市,保险资金扮演了“救火队”的角色入市救市。经过几番权衡之后,证监会与保监会才达成一致,允许保险公司获得通过独立席位进行股票交易的资格。证券监管机构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获得独立席位,“实乃时局所迫。”

  并且,2005年12月,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保险机构投资者应当通过独立席位进行股票交易。

  有证券公司认为,保险机构直接拥有交易席位是特定历史阶段的遗留问题,将保险机构时至今日,定位为特殊机构客户才符合有关规定和国际惯例,与双方的市场角色定位一致,有利于简化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符合保险资金实施托管制的有关监管要求。

  总而言之,保险机构应当退出独立席位。

  对此,前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高层则表示,“我国金融监管属于分业监管,不应该是所有的席位都是证监会监管的机构才有的席位。”

  他认为,从保险资金的运用上,各方面的风险管理的机制还是很完善的,并不是因为业务属于保监会监管,无论从资金的第三方托管,还是席位的独立性,以及内部的防火墙,都是具备独立的机构参与资本市场的能力的。

  多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士表示,保险资金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所谓共性,就是他与其他的合规投资者一样,都是在证券法、公司法等相应的证监会要求的条例和规定下运行的。

  保监会已经明确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监管归保监会,而保监会对于保险资金运用也有更为严格的具体规定,是为了满足保险业务,或者与保险业务相匹配,所以有一些监管规定跟基金、券商和一些独立投资者不同,有些方面更严。

  “因为他是为了符合某一段或某一类业务的要求的。有些保监会的监管比证监会还严,但是有些与证监会的监管又不是完全合拍。”前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高层表示。

  他进一步指出,“保险资金是一个标准的风险厌恶型的资金,他不可能为了收益性损害安全性,他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监管理念和普通的投资者的监管不同。保险资金一般是位于资金链风险厌恶的最前端,是最保守的,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

  多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强调,“从属性上来看,保险资金的监管理念肯定是有区别的,不能一刀切。”

  “最多能接受‘新老划断’”

  保险机构独立席位的去留之争,离不开部门利益的博弈。

  目前,我国的基金规模在2.3万亿左右,据WIND数据显示,国内60家基金公司2010年共付给券商交易佣金就达到62.41亿元。而据保监会统计,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就已达到5万亿元,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权益类投资的账面余额合计不高于总资产的25%,粗略计算,可用于投资股票的保险资金规模就超过了1万亿。

  “一万多亿的资金,对券商而言是一块大肥肉。停批继而收回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席位,都是为了那点交易费用。”有资深保险业内人士坦言,部门利益无疑是此次保险机构席位争议的导火索。

  有证券公司认为,保险机构通过直接拥有席位及交易单位进行投资,往往容易出现问题。例如,超越权限违规代理、未履行交收担保职责给结算体系带来风险,对于证券交易所对前端控制和技术改造有关要求落实不到位。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现在有必要对这一历史遗留的阶段性安排加以调整。

  “没有这么严重和复杂。实际上,技术改造和前端控制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自有席位与证券公司都是同步的。”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指出,真正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通道业务”。

  据了解,目前保险公司股票投资的基本模式有三种:9+1资产管理公司通常通过独立席位自主投资;中小保险公司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投资合同,将投资全权委托给资产管理公司,但事前设定好包括利润在内的各项指标,由资产管理公司全权代选证券组合进行投资。

  还有一种方式则是租用资产管理公司的席位,由保险公司自己下单操作,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之间仍然是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关系。这就是为券商诟病的“通道业务”, 而这种业务某种程度上属于证券经纪业务范畴。

  “其实这一块业务很小,绝大多数中小保险公司都是完全委托资产管理公司来做。”前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指出,“如果要整顿的话,整顿这一块通道业务就好了,根本没必要一锅端。”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保险机构退出独立席位通过券商渠道,直接的影响就是交易成本的大幅增加。该人士指出,“从投资者和投保人的角度来看,通过独立席位可以节省交易成本,也是活跃资本市场、保护投资者,进而保护投保人利益的一种手段。”

  事实上,保险公司目前销售的产品中投资型产品比重很大,保险公司很多时候也是“代客理财”。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经理指出,节约保险公司的交易成本,就是节约投保人的成本,是间接保护投保人利益的一种表现,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不能简单地把眼光放在交易费用的归属上。

  “要求保险机构退出独立席位,这样对保户并不公平,现在利差损的保单这几年也就将将打平,以后再提高交易成本,这部分业务要出现亏损。”该人士续称。

  多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指出,要求保险机构退出独立席位并不合理,“最多能接受‘新老划断’”。

  目前,国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一直维持着“9+1”格局,即人保、人寿、平安、中再、太保、新华、泰康、华泰和太平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友邦设立的外资保险资产管理中心,这10家机构都拥有完整的独立席位。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