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量补价留后遗症 保险公司迎来融资潮

  ⊙记者 黄蕾 ○编辑 陈羽

  当史上最大规模的银行再融资收官之时,保险公司却正行驶在融资的高速公路上。

  据记者粗略统计,截至12月20日,保监会今年共批准了25家保险公司逾200亿元的增资计划,以及6家保险公司不超过140.5亿元次级债的募集计划,融资规模相较去年有明显攀升迹象。

  险资融资潮起,是饥渴症还是为发展?尽管没有官方说法可寻,但不争的事实是:此轮融资潮起,源起今年投资压力下各保险公司掀起的保费争夺战,“以量补价”战术下的后遗症。

  扩张后遗症

  对于大多数保险公司来说,2010年是“丰收”的一年。今年1至10月,产、寿险保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1.7%、32.5%,为近年来同期增速较高的一年。

  其中,寿险公司的保费增长速度远超产险公司,呈爆炸式增长。记者统计发现,有12家寿险公司的保费增速超过了100%。这包括:生命人寿、信泰人寿、阳光人寿等位列第二、三梯队的中资公司,以及借力银行股东迎头赶上的交银康联人寿、光大永明人寿和汇丰人寿等。

  然而,过快的保费增长背后,资本压力逐渐显现。不难发现,上述提及的保费同比增速超过100%的保险公司中,已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公司出现在了增资之列。今年以来,生命人寿、信泰人寿、阳光人寿等25家保险公司增资逾200亿元,其中近半数以上都是寿险公司,且不乏今年在银保业务上做得风生水起的公司。

  业内人士称,今年银保业务规模同比增长50%以上,而资本金未能相应跟上的寿险公司,基本都面临着补充资本金的问题,其中多数为合资公司及中小型公司。“一般来说,每增加100亿元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大概需要占用约3.6亿元左右的资本金。”换言之,发展速度越快,扩张规模越大,就越“吃”偿付能力。

  “以量补价”隐忧

  或许,增资潮仅是表象。高成本消耗下的业务扩张,成为保险公司增资潮的背后推手,而加速今年保费扩张的则是投资环境的严峻。

  2010年的投资环境曾让保险三巨头投资“掌门人”苦叹:今年投资环境比2008年还难。一方面,受政策调控影响,股市变得更令人难捉摸;另一方面,债市收益率虽有起色,但超配吸引力依旧不足。

  在投资前景堪忧的形式下,为了保证利润不受冲击,保险公司纷纷想到了以量补价的“良方”,即通过保费收入的强劲增长来带动投资资产现模的提升,来弥补收益率不够理想的问题。

  但由此也埋下了未来偿付不足的隐忧。随着保费收入的剧增,保费成绩单飘红的背后,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及偿付能力压力渐增。

  融资之困

  保费收入膨胀、偿付能力不足、资本金告急,保险公司不得不拿起融资工具,求解偿付不足之困。事实上,偿付能力是一个动态指标,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即使出现偿付能力问题,也可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

  业内所熟知的三种融资渠道是增资扩股、发行债券和IPO。已上市的保险公司可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而对于未上市的保险公司更多只能依赖股东出资和发行次级债。

  在今年完成增资的保险公司中,选择向股东伸手要钱的占了绝大多数。因为这种融资方式,速度快、成本低。不过,并不是所有公司向股东要钱都一帆风顺的,有些尚在亏钱的中小保险公司,就面临着民营背景的股东很难统一增资想法的问题。

  除寻求股东增资外,发行次级债也是保险公司的主要融资渠道。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发行次级债只是在一定时间内掩盖资本匮乏的状况,等到债券到期偿还时,若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尚未有所改善,偿付能力或再度成为问题。

  事实上,除上述渠道外,再保险亦是国外成熟市场通用的一种融资途径。据一家国际再保险巨头负责人透露,在2008年9月至2009年底这一年多内,他们公司已经通过财务再保的模式,为亚洲多家寿险公司释放了共计超过7.5亿美元的资本金。据了解,已经有国内保险公司开始关注起这一补充偿付能力的新途径,另辟蹊径破解融资之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