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 王梅丽 如果你在2005—2007年买了一份今年到期的短期分红险,那么你恐怕要失望了,因为你获得的收益,很可能还不如定存到银行。
今年是2005—2007年股市大牛市期间售卖的3至5年短期分红险的满期给付高峰,据其他媒体报道,这批到期分红险规模在千亿之间。而南都记者了解到,这批经历金融海啸冲击下短期分红险,保险公司很可能不能兑现当初的承诺———跑赢同期定存收益。
一家大型寿险公司银保部人士向南都记者透露,这批短期分红险多是趸交(一次性付清)并由银保渠道售卖,粗略统计目前这些3—5年期的分红险年均分红水平多数在2.5%—3.5%之间,红利水平超过4%的大概只有三成,收益率多不如同期定存。而今年10月19日加息前,五年期的定存收益为3.6%(加息后为4.2%),三年期定存为3.33%(加息后为3.85%)。
短期分红险客户不满意收益已经引发连锁反应,由于销售误导投诉激增影响银行形象,本月初银监会单方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整顿规范银保渠道。
实际收益远低于销售人员描述
出于回归保险保障需要以及新会计准则下统计口径变更影响,今年以来保险市场分红险一枝独秀撑起半边天,尤其在银保渠道分红险占据了约九成份额。但随着一批3—5年期分红险的陆续到期,分红险收益率水平再次成为投资者的焦点。
根据保监会的规定,如果寿险公司本年度分红险有红利可供分配,则寿险公司至少应将分红险可分配盈余的70%分配给客户。通常客户只有在投保1年后,才会知晓分红险保单的实际分红水平。但这一年内,资本市场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因此寿险公司的投资能力直接决定了红利的派发水平。
但事实上,这批保险的收益水平并不容乐观。中央财经大学保险教授郝演苏表示,这批到期的短期分红险多是在2005至2007年牛市期间售卖的险种。经历了近三年的熊市阶段以及近期通胀,这些险种大多数不能达到当初承诺客户的回报额。
一家大型寿险公司的银保部人士透露,根据同业交流粗略估算,目前这批分红险分红水平多数仅在2.5%—3.5%之间,而超过4%红利水平的大概只有三成。它们多数没有跑赢上月央行加息前的同期定存水平。但保险公司很难为客户的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之差买单,这些收益差保险公司可归咎为是销售人员没有明确告知客户风
险。而另据其他媒体报道,这批分红险规模在千亿之间,如果按照目前5年定期存款收益率测算,二者收益差价约100亿。
根据记者之前的了解,银保渠道的一些销售人员在推荐分红险时,多以储蓄功能的另类存款介绍给客户。销售人员将分红险说成本金有保障,存期短,到期可以拿到远高于定期存款的分红,预期收益率可以高达5%—6%以上。
收益隐忧引发监管整顿
上述保险公司人士透露,预期高收益的承诺与客户到手实际收益的落差,使得今年下半年以来关于保险销售误导的投诉量激增。由于这些保险多由银保渠道销售,客户找银行讨说法,向当地银监局投诉,这令监管层不得不考虑发文规范银保渠道。
本月初,银监会单方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整顿规范银保渠道。除了明确银行与保险公司一对三的销售模式以及保险公司人员不得蹲点销售外,《通知》还明确要求银行不得误导销售,多处强调银行合规销售的责任,如强调银行应向客户明示销售的是保险产品,向客户说明保险产品的经营主体是保险公司,如实提示保险产品的特点和风险;不得以中奖、抽奖、回扣或者送实物、保险等方式进行误导销售等。银监会人士表示,《通知》利于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利于防止错误销售和销售误导及由此引发的投诉,可实现双赢。
郝演苏表示,从规范内容看,银监会希望通过规范银保市场来挽回银行在大众心中的可信度,也是为了保证银行中间业务的长期稳定性。但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一对三的销售模式将令中小险企未来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银行出于利益最大化可能会造成银行愿和大保险公司合作的局面。这使得一些本来规模较小、主要依靠银行渠道做业务的公司面临很大的风险,如果不能及时做到渠道多元化或产品多样化,就完全有可能被这个市场所抛弃。记者从保险公司人士了解到,保险公司和银行仍在等待《通知》具体的执行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