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要入主保险公司了!分管银行与保险公司的监管部门就此问题已达成共识。交行、北京银行已获批准入股两家保险公司,而工行、建行正翘首以待申请被批复。
不久的将来,集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于一身的保险公司将会驰骋于保险市场。
这种具有“双料”性质的公司一旦成立,日后走向世界、成为银行与保险的“双料”500强企业都指日可待。
一旦“双料”公司加入战局,那么,此后保险公司和整个保险市场今后要面临的挑战将是多样性的。
银行:坐吃山不空
从银行角度看,入主保险公司的得益处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投资保险公司,每年无需花上什么精力,亦可获得不菲的投资收益,换言之,即便“坐吃”山也不会空。
其次,作为一种战略联盟,保险公司的巨额存款将源源不断地流入银行。这种“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存款,无疑给银行注入了近似“取之不尽”的流动性。
第三,银行与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的保险公司以参股的方式联合起来,保险公司与银行各自的大客户在资源共享的战略联盟中,成为了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的客户,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应将令其他保险公司望尘莫及。
笔者猜测,联手后的“双料”公司最具威力的竞争手段可能是利用自己具有贷款功能的先天优势,到企业去寻找保险的商机。比如,“贵公司想贷款吗?请把你企业的员工保险、养老保险统统投到本银行入股的保险公司中来。”再进一步,附带条件或许会将企业的财产保险也纳入囊中。
一些企业尽管与原来的保险公司有着多年良好的合作关系,但银行的贷款优势对企业的诱惑是无法比拟的。权衡利弊,这些企业转投银行保险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原来的保险公司,即使再放下身段以更优惠的条件招揽,但还是缺乏竞争力的。由此看来,企业保险将是银行系保险公司的第一块肥肉。
险企:顺理成章拓展业务
当然,保险公司也会从中获取所需。既然银行成为了保险公司的股东,那么,用足股东明朗和潜在的优势来拓展自家保险业务的规模,便也成了保险公司顺理成章之举。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看,银行入股后保险公司得益处至少也有三个方面:其一,用足银行的品牌效应。就品牌而言,保险公司的品牌尚无法与银行媲美。一旦银保结成利益联盟,保险公司无论在角逐市场还是发布广告时,捆绑式效应都会立即凸现。设想“强强联合,舍我其谁”的广告语,对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保险公司而言,的确能达到迅速扩大知名度的目的。
其二,保险产品可以通过银行强大的销售渠道,迅速渗透到柜台、企业。保险公司拓展业务,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三,保险公司还可利用星罗棋布的银行网点进行业务开拓。如果没有大量的银行网点,保险公司绝无可能将销售网点铺开得那般宽阔,而银行现成的网点到底能为保险公司节约多少成本?不可估量!
仅就以上分析,就足可预见银行出资注入保险公司,绝对是双赢的举措。
输赢几何 市场来检验
既然银行入注保险公司是一种市场行为,如果仅是参与双方——某银行与某保险公司取得双赢,还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双赢,最终在市场上所反映出来的依然是保险产品的买卖,而最终也应该是由市场来检验的。
由于银行是保险领域的门外汉,一旦入股,双方马上形成了利益关系,银行可以将自身的优势传输给保险公司,但其对于所入股的保险公司往往追求的是即时效益。如果三四年下来,仍颗粒无收,银行的耐心就会演变成火气,与保险公司翻脸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而另一方面,诚实守信是拓展保险市场的不二法则。如果银行与保险公司只关注双方的利益共享,而忽视了市场的感受,以现今推银保产品的方式去拓展市场,最终投保人还是不会买账。
在具体操作上,银行在销售过程中,不排除先在柜面上销售自己“关联保险公司”的产品,其他无“血缘关系”的保险公司产品则统统撤下柜台或是怠慢销售,这很可能引起其他同业的强烈不满和抗议,于市场竞争和投保人利益而言都是不利的。
笔者认为,银行入主保险公司,于市场而言更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当银行通过入资方式与保险公司形成战略联盟的同时,如何规范展业行为,也应尽快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保险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