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寅燕
在上海保监局的 “高压保密令”下,媒体依然拿到了很多“细节”,在短短几天内对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的进展进行轰炸式报道。“上海方面已经与国税局达成协议”,“预计个人每月可以享受延税金额600元”,“在上海试点约2-3年后,有望在全国推广”,“可能率先在个险领域试点”,见诸报端的字眼俨然试点方案已经清晰,即可实行。
然而数位上海保监局接近事实人士向本报表示,“推进远远没有想象那么快”,“刚刚确定试点要在上海做,别的地方要不要纳入试点都还在讨论中”,“细节的东西都还没有定”。
上海先试点
今年3月19日,在上海多家养老险公司和寿险被召集开了闭门会议,内容就是讨论可能将在上海先行试点的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
“主要是再次征求我们的意见,会上没有发任何书面材料,会后保监局反复打电话、发文件,让我们对记者严格保密”,一位参会者对记者说,而且07年、08年都开过类似的闭门研讨会。
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是为了鼓励消费者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保费可从工资中税前列支,而在领养老金时交纳,“相当于个税起征点提高了。”一位保监局内部人士解释道。
其实07年,上海就宣布正在做《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运营机制》的研究,同时期天津滨海新区的养老保险试点,在天津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宣布实行30%的税收优惠。后者因为优惠额度太高而被国家叫停,前者也于08年中暂停。这在当时意味着税收优惠支持的养老险体制仍未明朗。
今年的政策环境显然有了很大的改善。
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也在《意见》中被提及。
“这一次中央下了决心要给政策,所以前景是肯定的。”一位保监局内部接近事实的人士告诉记者,“但是启动非常困难,各部门看法依然存在很大分歧。”
分歧概括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税收分配问题,二是各部门对于推进方式和角度的认识不同。上述人士坦言,推进远远没有想象和媒体报道的那么快,要解决的障碍有很多。
最根本的一条是 “税收延迟支付与现行税法不符”。现行的税法没有对延迟支付做出说明和规定,而如果实施了税延就是改变了税收方式和政策,则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另外,实施税延,税务数据库升级的幅度要很大,养老险期限很长,数据要储存、跟进几十年,而现行当期支付制度的数据库很简单。
此外,是地方财政支持还是中央财政支持;是个人购买还是置于企业年金中都没有定下来。
具体到财政和税收的优惠政策,就需要税务部门让渡较大的利益,各方达成共识尚需时日。此前媒体称国税局已与上海保监局达成协议,但是另一位保监局内部人士称“不可能”,国务院原则通过《意见》的文件和 《意见》原文都还没有下发,也没有更具体的细节。
好事不好做
上述保监局内部人士坦言,这对于保险业肯定是好事,不论试点落在谁头上都是很大的受惠。
不过,虽然试点得以实施和推广,将推动寿险公司保费和手续费收入的增长,但是因为很多技术细节还未确定,具体实施时间和保险公司的具体受益尚不明确。
目前在我国市场,保险公司在年金/养老金业务中担任的角色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作为养老金计划的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收取管理费;二是提供一般意义上的养老保险产品,通过赚取利差益、死差益和费差益获得利润。
无论基于哪种预期,对于寿险业都是重大利好。所以3月31日,保险股领涨A股市场,而太保因为身处试点之地上海,近水楼台先得利,更是被追捧涨停。
然而,上述保监局内部人士不得不说,这只是市场上过于乐观的猜测——好事不好做。
对于本周市场上一系列激动人心的传言,中金保险业分析员周光指出,一旦相关政策取得突破,将构成重大利好。然而,由于体制层面尚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且关于税惠制度各相关部门很难达成利益上的统一,在可预见的未来,实质性激励政策在全国推开的难度依然很大,中国年金/养老金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现实瓶颈的制约。
因此,周光认为,短期内如果对相关政策寄望过高,很可能存在落空的风险。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