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农保险:在困境中寻求出路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 11:39 中国保险报
□本报记者 康民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三农”问题以及“三农”保险再次成为政协委员们广泛热议的话题。 致公党以小组的形式集体上交提案指出,从全球范围来看,农业保险已经成为与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并重的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 全国政协农业组李顺堤委员说,农业具有弱质产业的特征——依靠自然条件露天作业,很容易遭受巨大灾害损失;同时,农业需要大规模的前期投入,但回报慢、效率低,需要很长周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业保险的支持。 2008年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保险界人士中有这样的共识——农村保险市场仍然是保险业发展的初级市场,潜力十分巨大,但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总裁吴焰分析,“三农”保险的一大障碍在于财政基础不牢、农民保障建设受到资金瓶颈的制约。他说,中央财政相对于农村保障建设支付能力有限,广大农村地区地方财政乏力,再加上农村商业性保险发展滞后,致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五保户供养、农业保险等难以快速有效实施。 李顺堤委员进一步指出,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保险费率却较高,制约了农业生产经营者参保的积极性。同时,农业保险范围过窄,险种单一,规模狭小,使得农业保险经营者风险集中,赔付率较高,商业保险公司很难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这就很难刺激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在萎缩的供给和低迷的需求状态下,农业保险业务自然就发展缓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杨超指出,农村居民对保险认知不够,农民保险意识不强,同样是阻碍“三农”保险真正深入农村的一大因素。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也制约了保险业务的发展。”杨超委员说,农村金融机构少,基础设施差,网点奇缺,农民居住分散,收付费不方便,导致展业成本高、风险管控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保险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再集团董事长刘京生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国内农业保险开展20多年,由盛到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农业再保险支持体系。 “农业的系统性风险特征明显,自然灾害会同时造成多省区的农户群体受损,极易形成范围广、灾害重的巨灾损失,仅仅依靠直接保险来分散自然灾害风险显然不够。”刘京生说,为了应对极端恶劣天气对农业和农民的巨大冲击,我国需要大力扶持农业再保险业的发展。 据介绍,目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刚刚试运行,而农业再保险体系仍处于萌芽状态。 那么,面对诸多困难,应采取怎样的解决办法呢? 李顺堤委员认为,应给予农业保险更多政策上和财力上的支持。针对农业保险费率高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性补贴降低农业保险成本,从而降低费率,提高农业经营者的参保积极性。 他还建议,从保险行业内来看,应允许更多不同性质的保险公司进入农村领域,补充农业保险供给不足、险种单一的局面。从地方上来看,可以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幅员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建立适合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地方农业保险组织。比如可以以乡为单位、以县为单位建立保险组织,促进区域农业保险的发展。 杨超委员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给予农民适当的财政补贴,以鼓励他们购买特定保险产品。” 基于有限财政的现实状况,吴焰委员建议,下一步应确立一个农民保障能力建设的实施主体,整合与农民保障能力建设相关的资金,确保农民保障能力建设有稳定、可靠的财政支持。 刘京生委员则提出,应依据单独立账、单独核算的原则,扩展国家再保险对农业直接保险的承保能力。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此外,应充分发挥进入中国的国际再保险公司在农业巨灾研究方面的作用,加快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合作,尽快建立国内的洪水、干旱、风灾、冰冻等保险风险的巨灾模型。 据了解,保监会已确定将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业再保险体系,其中包括,完善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业再保险体系,加快对部分粮棉主产区的主要农产品品种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并逐步推广。研究确定农业保险巨灾准备金的资金来源渠道及管理运作方式,探索建立国家政策支持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同时稳步推进农业保险立法。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