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增幅高达175.1% 上海前两月银保收入狂飙突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 11:33 解放日报

  韩 笑

  “银保产品卖疯了!”某保险公司银保业务员如此感叹:她2月的保费收入已经突破2000万元。“看着自己这个月的业绩,真是意想不到。”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并不仅如此。

  高歌猛进 银保驱动

  同业公会数据显示,今年1月上海寿险保费收入43.8亿元,同比增长42.9%,其中银保收入17.9亿元,增幅高达175.1%,成为寿险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银保业务保费平台之高,增长之猛令人咋舌。

  与此同时,不少寿险公司银保保费收入创下历史新高。仅新华、泰康、人保健康、联泰大都会四家公司银保收入就突破10亿元,其中新华更是突破4亿元,问鼎沪上银保市场。

  2008年初,沪上银保如此高歌猛进,恐怕是谁都没想到的。

  2月数据虽然尚未公布,但据笔者了解,1月,上海银保排名一、二的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2月继续高举高打,环比增幅均有可能超过20%。以此推算,新华人寿的单月银保收入极有可能一鼓作气达到5亿元,泰康也将在3亿元左右。此外,中国人寿、人保健康的银保收入也将有所提升。由此可见,2月,上海寿险市场的高增长也毫无悬疑。

  与以往不同的是,2008年银保的这场盛世华宴,保险公司固然倾力而为,更重要的是,一度“袖手旁观”的银行开始进入角色,鼎力推动。

  银行搭台 目标明确

  小王是某中资保险公司的银代业务员,从业3年,今年才真正有了点“成就感”,单月业绩居然翻了几番。

  “都不知道怎么了,往年求着那些银行客户经理都不搭理你,今年居然会主动帮我卖银保。真是奇怪。”

  对此,工行某支行客户经理的话或许能解答小王的疑惑:“没办法,保险卖不出去,我们的奖金就会泡汤。而且,现在基金又难卖,不卖保险哪来效益?”

  2008年以来,沪深两市跌幅惨重,权重股集体跳水,直接导致沪市从6000点回到4300点,不少直接或间接投资股市者连连叹息: “自己的收益一夜回到牛市前”。加之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报道时有所闻。为弥补基金销售剧降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缩水,各大银行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保险产品进入理财中心。同时,将保险销售列入每个分行、乃至各支行和客户经理的考核,跟绩效直接挂钩。

  于是乎,人们可以看到,在沪上工行、农行等各银行大厅,往往同时摆着数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投连、万能、分红种类齐全。据悉,在引进银保产品的同时,银行亦对每个产品的销量提出明确要求,实行优胜劣汰。而银行之间,也从往年的只看重手续费收入,演变到争夺银保销售的规模和市场地位。据知情人士透露,工、农、中、建、交等大银行间银保销售排名的争夺日益激烈,有的银行总行下令,目标直指三甲之位。

  银行热情看涨,摆开擂台势在必得,作为主角的保险公司自然不会甘于沉默。

  保险唱戏 各显神通

  一季度向来是银保销售的旺季,正巧赶上资本市场动荡,CPI 又月创新高,消费者谈风险色变。保险公司针对眼下环境,策动销售。

  在深刻体会到投资风险后,消费者开始寻求一种稳妥的投资方式,万能险利率的平稳表现使其成为选择热点:1月创下9.1亿元的新高,取代投连险成为银保市场的主角。新华人寿的双结算万能险“金包银”1、2月销售额均在4亿元以上,风头之劲超越去年7、8月联泰大都会投连险持续3.7亿元的销售记录。曾经风行一时的投连险受资本市场动荡的连累,除泰康人寿、联泰大都会外,走势趋弱。

  而人保健康的“常无忧”以其3年短期投入,保证收益的特点赢得市场。在进入农行后销量增长迅猛。“市民在经过2006年至2007年的牛市之后,形成追求短期收益的心理惯势。人保健康的产品3年固定虽然收益不算很高,但符合眼下消费者求稳求短的心理。更何况它还有护理保险金这一健康保障的功能。”某业内人士如此评价人保健康产品。

  进入1月以来,国寿、新华、泰康推出了业务竞赛,这些竞赛既包含本公司银保销售人员,又有针对银行渠道设计的推动方案。为了取得优势地位,甚至出现同业“攻击”等情况,令银保市场一片硝烟弥漫。

  资本市场低迷,银行重视,保险公司力推,这使得银行保险在2008年一开端似乎就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然而在1、2月的狂飙之后,如何实现长久稳定的银保繁荣,这恐怕是每个保险公司接下来所不应忽略的问题。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