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红利190万 前提:活到100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7日 02:15 大洋网-广州日报

  

红利190万前提:活到100岁
红利190万前提:活到100岁
红利190万前提:活到100岁

  文/记者吴倩

  在过去两年,股市大放异彩,投资型险种受益成为最火爆的保险产品,随之投资型保险也成为市民们今年“3·15”投诉的焦点。投诉维权固然重要,但另一方面,在购买投资型保险之前,擦亮自己的眼睛,走出对投资型险种的一些认识误区更加实在。

  每种保险产品都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在购买之前特别地了解一下这个产品的缺点,是否在自己的接受范围之内,这样可免除不少后顾之忧。

  分红险:对其理财功能的关注点则应该更多地着眼于确定的“生存给付”,而不应冲着并不确定的红利来购买。

  万能寿险:投资收益并不高,只有长期持有,同时考虑复利和免征利息税等综合因素,它的投资价值才能体现。

  投连险:要独立承担一切亏损的风险,收益上具有“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特性,但据有较强抗跌性。

  分红险

  投资功能被放大红利不确定

  案例:市民藏女士为刚刚出生的女儿投保了一款分红型保险。根据该保险计划,0岁女孩,保额5万元,年交保费47915元,交费期5年,保费239575元,保障终身。

  保险利益包括生存保险金,第六年开始,每年领取保额10%,即5000元,领取终身;分红利益为每年有现金分红,第10年开始拥有特别红利;身故保险金为所交保费的 120%减去已经领取金或现金价值,两者取高赔付。

  根据测算,第20年所领取返还金为75000元,按中等红利累积计算有现金红利94254元,再加特别红利8500元,现金价值为111834元;而到第100年,所领取返还金为475000元,按中等红利累积计算有现金红利1909768元,再加特别红利42500元,现金价值7036元。

  提醒:理财收益莫只着眼红利

  一眼看去,不少市民会被以不足24万元的保费投入获得超过190万元的高额回报而心动不已。但其实,通常出现的分红保险宣传单张上的收益测算数据在某种程度上是将分红险的投资功能夸大了。

  红利来源于3个方面:费率的差异、死亡率的差异以及利率的差异。在保险宣传单张上3%、5%的红利回报本就是不确定收益,事实上,多数情况下,红利的作用也就是帮助市民抵御未来的通货膨胀,而非赚取超额收益。

  市民在选择此类产品时,应更多关注其身故保障功能,对其理财功能的关注点则应该更多地着眼于确定的“生存给付”,而不应冲着并不确定的红利来购买。如藏女士从第六年开始,每年可以领取5000元生存给付,要领回投入的所有保费需要48年。

  并且,所测算的红利给付之所以如此诱人,是按照市民将红利以储存生息的方式留存在保险公司,每年以复利方式累积生息计算所得,一要市民期间不把红利取出,二要被保险人寿命很长,以使复利的时间价值充分发挥作用,但其实能像测算中那样活到100岁的几率很低。

  万能险

  收益计算基数与储蓄不同

  案例:2006年元月,张太太为孩子投保了一款万能险,期交保险费5000元,已经交了三年共计15000的保费。最近张太太拿到最新一期的《万能保险个人保单年度报告》,根据报告单,2007年报告期末,这份保险的基本保险金额为30000元,2006年报告期末保单的价值为1997.09元,2007年报告期末保单的价值为5153.01元,期末保险金额为35153.01元。

  张太太粗略盘算了一下,按保单上的保单价值,不仅保单价值远远低于自己少交的保费,而且2007年的净收益=5153.01-1997.09=155.92元,按照前两年交纳的10000元保费计算,收益率只有1.56%。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收益竟然还赶不上储蓄,让张太太大惑不解。

  提醒:投保期短收益偏低

  通常,万能险保单生效几年内,投保人都要向保险公司支付相当比例的初始费用。前三年扣除比例较大,第一年交得最多,第五年后较少。

  张太太购买万能险是在新的《万能保险精算规定》实施之前,初始费用的扣除比例非常高,其购买的万能险产品第一年要扣除掉60%的初始费用,即3000元来作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就是只有2000元进入风险账户和投资账户。而在此基础上,还要扣掉一定的保障成本,作为提供身故保障的功能的成本,因为,在头几年,万能险的保单价值远远少于保费。

  虽然目前根据新精算规定中,万能保险的初始费用比例下调了,但投保人刚开始投保时需要缴纳的初始费用仍然要占到总保费的一半。

  由此,在购买万能险时,市民都容易像张太太一样存在一个误区,以为自己缴纳的全部保费是投资收益基数。但其实,万能险的4%、5%年收益率看似很高,但其只是指投资账户中资金的年收益率,而非全部所缴保费的收益率,与市民们熟悉的储蓄大不相同。

  专家普遍认为,投保时间短时,万能寿险投资收益并不高,只有长期持有,同时考虑复利和免征利息税等综合因素,它的投资价值才能体现。

  投连险

  收益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案例:游女士去年在银行存钱时,被网点的销售人员推荐了一款投资连接保险。按照销售人员的说法,这款产品用于理财,2006~2007年的收益率普遍比较高,最高的甚至达到190%,此外,还可以附送一份保险。在一番鼓动之下,游女士购买了20万元的这款投连险产品,然而,当游女士在收到保单时才发现。在保险公司扣除初始费、管理费后,账户里20万元的本金只剩下19万元左右,而到12月底,游女士查询发现账户里的资金就只剩下了18万元。

  提醒:高收益有偶然性

  2006年、2007年投连险的投资收益率确实很高,但这主要是股市大幅上涨的功劳,这样的高收益有偶然性。

  从本质上说,投连接保险是投资性最强的保险,投资股市的比例可达100%,而与万能险、分红险不同,投连险并没有保底收益,投资者可以享有所有投资的收益,但也要独立承担一切亏损的风险,收益上具有“上不封顶下不封底”的特性。

  并且,投连险投保时必须缴纳一笔不低的初始费用,在退保时则根据投保年限又需要缴纳一定额度的手续费用。进出费用决定了购买投资连险是一项长期投资计划,而不像投资股票、基金一样可以高抛低吸、频繁进出。

  事实上,随着股市从熊市转入牛市,四五年前投资投连险的保户,扭亏为盈也没有多久。所以看到投连险短期的高收益而冲动地去投保,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并不理智。它属于一种高端保险产品,适合有一定财富积累和风险承受力,但是没有时间亲自去从事投资行为的人群。

  投连险突显抗跌性 跑赢大市

  虽然投连险收益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但专家表示,在股市振荡格局中,投连险还是表现出很强的抗跌性。

  目前,投连险阵营里已经有20多家保险公司,包括130多个投资账户。为了更全面地评估投连险的抗跌性,本报专门选择了去年下半年以来A股两次大幅下挫的时间段,比较8家保险公司的15个投连险账户收益。结果显示,在两次大的振荡中,投连险的跌幅小于上证指数和基金。

  时间段:2007年10月31日至11月28日

  上证综指大跌19.74%

  部分投连账户逆市“飘红”

  去年11月份期间,上证综指从10月31日的5984.71点跌到11月28日的4803.39点,跌幅19.73%,深证成指跌幅也在20%以上。根据WIND提供的数据显示,同在去年11月,股票型基金的平均跌幅为12.15%,积极配置类基金的平均跌幅为11.05%,保守配置类平均跌幅为6.23%,债券类平均跌幅0.31%。

  但在同一时间段,记者统计的15个投连险账户中,跌幅最小的是泰康旗下的积极成长型账户,仅下跌2.72%,其另外一个平衡配置型基金还实现了1.94%的正收益。跌幅超过10%的只有3个,均为积极进取型账户。

  总体来看,积极进取型投连险账户的平均跌幅为7.6%,平衡配置型投连险账户平均跌幅为4.1%,均远低于大盘和基金的跌幅。

  时间段:2008年1月14日至2008年2月26日

  上证综指跌穿4200点

  投连账户跌幅低于大盘

  进入2008年,上证综指从1月14日的5507.58点下跌到2月26日的4238.18点,其间更是跌穿4200点,跌幅23.05%,深成指数下跌19.64%。

  在此期间,投连险账户也基本是全部“飘绿”。相比之下,积极进取型的账户收益情况较为接近,下跌最多的是中德安联的成长型账户,跌幅13.04%,而下跌最少的是平安基金账户,跌幅6.5%。其他账户的跌幅在8到10个百分点。而平衡配置型投连险账户收益情况则出现了一些分化,信诚人寿的稳健配置仅下跌2.7%,而中德安联的平衡投资账户下跌了8.53%,生命人寿与中英人寿的平衡配置账户跌幅都超过10%。

  虽然整体收益并不高,但并不逊于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表现。根据东方财富网的基金数据统计,130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中,只有4只收益为正,居于末尾的易基50基金最近一个月的跌幅达10.37%。

  保险专家认为,投连险更多是通过挑选基金组合来投资,而且,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理念也更强调长期和稳健,因此在股市振荡时可凸现其抗跌能力。

  专家建议:

  不必匆忙调整账户

  由于不少保险公司的投连险激进账户短期出现亏损,一些投保人要求调换账户,想转入稳健账户或保守账户。泰康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经理严志勇表示,保户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做好资产配置,在明确资产配置后,即可以长期坚持。如果投保人像炒基金、股票一样频繁操作,则可能因踩不准点而蚀了本金。

  投保提示:

  选择“定投”缴费降风险

  传统投连险产品以趸缴产品为主,即一次性缴费投保。而目前,随着市场的变化,更多保险公司在趸缴产品上又设计了追加保费的功能。

  专家建议,消费者可根据自身收入及市场的变化来决定是否增加投连险保费投入,“逢低入市”的道理也可以利用在购买投连险产品上,如选择每个月或每年固定缴纳一笔保费。(史丽萍)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