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合资险企坎坷本土化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15:26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邓赞赞 北京报道

  外资保险公司以合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可以绕过政策壁垒,另一方面还可以迅速做到本土化。但进入中国市场后的表现如何,却是各呈其态。其中不乏融合很好、迅速壮大的合资险企,当然也有不少在经营和战略上思路不一,最终还是劳燕分飞。

  由首都机场与美国大都会寿险控股在2004年共同发起的中美大都会就是后者最新的案例。

  首都机场决意退出

  在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谈判后,2月22日,市场传出中美大都会的中方股东首都机场集团将正式转让手头持有的50%股份的消息,由上海联和投资公司出资4亿元接手。

  此前,上海联和投资与美国大都会人寿已在上海合资组建了联泰大都会人寿。这意味着一旦联和投资接手完成,联泰大都会与中美大都会合并整合为期不远。

  对于退出中美大都会一事,外界猜测首都机场要加强主业经营才退出保险行业。

  “事实上,这个并不是主要原因,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双方在经营模式以及管理上有着不同的思路。”国内一合资险企的投资部人士对此表示。

  一直以来,前中美大都会CEO齐莱平都注重产品的高端定位,推崇顾问式行销,而且坚持高投入。直至后来,这种高成本培训的代理人集体跳槽到广大永明人寿,齐莱平的这种销售理念一时更是遭到公司上下的质疑。

  除此之外,公司的业绩以及盈利状况也是一个关键。成立才4年的中美大都会在合资险企中一直是业绩平平,同时,成立时间不长也使中美大都会难以摆脱寿险“需要5-7年才盈利”的状态,因此在成立寿险公司之初,股东都要能经受“5-7年负债”的考验。

  事实上,在众多的合资险企中,像中美大都会这样的合资险企走“坎坷”中国路的远不止一家。

  合资险企的痛处

  中德安联就是其中一个,进入中国市场将近10年的安联,路依旧曲折。

  1999年,德国安联集团和中方股东大众财产险公司成立安联大众保险公司,成立后的安联大众业绩也是名不见经传,双方股东矛盾不断,直至2005年底,由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信托接手大众保险股份,由于中信信托是“代持”,所以公司的经营、管理都由安联负责,至此,中德安联的发展才出现转机。

  除了中美大都会以及安联大众两家合资保险公司,面临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合资寿险公司还大有人在。而太平洋保险与荷兰国际集团(ING)成立的太平洋安泰,随着太保的上市以及要避免同业竞争,面临被转手的命运。

  不管将来的走势如何,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合资险企在进入中国市场几年后,“水土不服”慢慢暴露,原因何在呢?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首先就是一个理念的问题,双方有各自的经营模式,在经营机制和管理理念等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差异,双方更容易引起矛盾。”保险分析人士指出。

  其认为,进入中国市场成立合资寿险公司的外资股东一般都是在国外有着专业管理团队的金融集团,同时,中方股东与生俱来的优势就是熟悉市场环境以及政策的把握,因此,两者的结合,谁来“当家”以及“怎样当家”就是一个问题了。

  “纵观当前发展比较好的合资寿险公司,往往都是各司其职。按照一些合资公司的做法,在成立之时,由外方股东掏钱,双方各占50%的股份,中方参与大面上管理,而具体的经营以及发展战略由外方股东直接来管理。”接受记者采访的某合资寿险的投资部人士如是表示,“一般而言,人事上的安排大致是这样的,董事长由中方股东派出,CEO就是外方股东安排了。”

  同时,对于外资险企进入中国市场来说,在不能独资的情况下合资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记者发现,在一些大型的国际保险业界交流会上,总有不少国外金融集团在呼吁,“希望中国的监管层能考虑在政策上对外资险商的进一步开放”。

  而也有一些接受媒体采访的合资险企外方股东表示,倘若成立合资险企,将更倾向于选择非保险业的其他金融领域企业进行合作,这样便于双方能够各司其职。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