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支持撬动京城农业保险市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 00:31 金融时报
记者 张兰 北京保监局日前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末,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共开办了玉米、小麦、种猪、生猪、奶牛、西瓜、苹果、梨、桃等15个险种;保费收入达7593.41万元;参保农户50500户,总保额达22.41亿元;已决赔款支出4017.6万元,未决赔款1699.8万元,赔付率达75.29%,14258户农户得到赔付。 而就在此前的2006年,北京市开办的农险险种仅有西瓜、葡萄、果树、露地蔬菜和奶牛5个险种,保费收入仅为411.85万元,赔款支出更是只有316.55万元。如此鲜明的对照,让记者不禁疑惑,究竟是什么让北京的农业保险如此快速发展呢? 曾经“徘徊不前”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所面临的“三农”问题极为突出,而作为稳定农业生产有效工具的农业保险,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因缺乏政策支持难以有更大作为。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0年我国需要补偿的农业损失平均每年为1681.59亿元,而通过农业保险平均年补偿为4.5亿元,仅占0.27%。 “农业产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产业,由于产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生产经营设施条件的缺乏,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造成的损失非常大,并且有逐步加重的趋势,这使得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居高不下。而农业保险的商业化运作,在趋利性目标追求和偏低的边际收益的共同作用下,农业保险经营者必然会以经济利益的回报程度为标准来选择保险险种,从而降低农业险种的投入和经营强度。这样一来,作为农业产业发展‘保护伞’的农业保险必然难以发展,对农业灾害补偿也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了。”保险专家如是解释前些年农业保险停滞不前的原因所在。 政策“引导支持” “北京市的农业保险之所以能在短短一年内实现近20倍的增长,这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据北京保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3月,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在总结历年试点经验、借鉴国际国内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方案》,并于同年5月正式实施。同年8月,国务院关于建立生猪保险体系的要求下发后,北京市随即调整了种猪、生猪保险条款的保险责任、费率和补贴标准。 据该负责人介绍,《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方案》的运作方式为“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操作程序为“选择公司、分层委托、自愿参保、政府支持、专业监管”,由各区县及市政府与选定的保险公司经自由协商、双向选择后签订具体开办政策性农险的合作协议,既控制了农业保险风险,又适当引入了竞争机制。在制度设计上,该制度分别针对农民、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巨灾风险准备金,分四个层次进行风险分散。在险种上,该制度共设计了果品、蔬菜、粮食、肉禽、奶牛五个大类,基本上覆盖了北京市种养业的主要项目。 最值得关注的是,该方案在资金配套上对农业保险更是“青睐有加”——市财政给予参保农民50%的保费补贴,给予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10%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并按照上年农业增加值的1‰预提巨灾风险准备金,实行有灾补偿、无灾积累和滚动使用。此外,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制度还要求各有关区县累加补贴。当保险公司当年综合赔付率超过160%时,由政府启动巨灾风险准备金予以赔偿。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