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混业管制松绑 银行系保险公司破壳在即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 08:39 每日经济新闻
BY 卜春艳 每日经济新闻 银行系保险公司有望“破壳”,银监会和保监会近日签署了《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开展相互投资的试点。此举为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打开了“绿灯”。从目前的准备看,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最有望拔得头筹。 商业银行对保险公司情有独钟 根据此次出台的新政策,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以及有效隔离风险的前提下,将按照市场化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开展相互投资的试点。实际上,银保股权合作之前已有动作,保险公司率先参股商业银行,只是国内尚无一家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2006年9月,保监会发布了 《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准许保险公司投资于境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未上市银行的股权。随后,中国人寿投资56.71亿元收购广东发展银行20%股权;中国平安投资49亿元收购深圳商业银行89.2%股权。 同样在2006年,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递交了设立保险公司的申请,但至今没有下文。2007年9月,国务院批准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上报的关于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问题的请示文件,原则同意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该文件意味着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股权投资领域的重大制度突破,但银行新设保险公司并不在许可范围内。于是,各家银行调整了进入保险行业的计划,纷纷开始寻找潜在收购目标。 各种银行系保险公司酝酿的消息,经常流传于业界。例如,交通银行拟收购中保康联51%的股权;北京银行计划收购荷兰ING集团所持太平洋安泰的股权;建设银行准备收购平安保险旗下的一个寿险牌照;尚在改制中的农业银行也有意收购一家小型保险公司的控股股份。 商业银行缘何对保险公司情有独钟?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表示,外资银行在母国实施的普遍是综合化经营。尽管在华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必须遵循我国的分业经营制度,但完全可以通过与母国银行的前后台配合,对客户提供多种产品的交叉销售和“金融超市”式服务,从而实现综合化经营。相比,国内银行则完全囿于分业经营的限制中,带来客观上的不平等,使中资银行在竞争中面临不利处境。 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结亲” 据了解,尚未开始投资入股保险公司的商业银行,已采取“迂回”战略,与保险公司建立了“亲戚”关系。例如,在港上市的中保国际,其主要股东之一是工银亚洲,持股为6.90%。而工银亚洲作为香港的另一家上市公司,由工商银行控股71.21%。中保国际持有太平人寿50.05%的权益及太平保险40.03%的权益,其中,太平人寿又以银保销售见长,银保业务的贡献率超过同业平均水平。 此外,还有同一母体下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亲戚”,如光大集团旗下的光大银行和光大永明保险。持有首张国家持股金融控股公司牌照的光大集团,致力于做大保险板块,形成银行、证券、保险三足鼎立的局面。据介绍,光大永明保险突出其集团优势,在其上海分公司去年12月开业的当日,光大永明人寿与光大银行签约展开全国范围的战略合作,涵盖银保、电话行销、高端客户理财项目、团险、网络销售等。 业内人士称,银保业务的渠道优势,对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三季度,在全国总保费收入的5327.92亿元中,银行类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代理保费收入1006.45亿元,占全部兼业代理机构保费收入的61.49%,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18.89%。银保渠道的有效利用,成为不少保险公司快速脱颖而出的捷径。“银保渠道+投连险”,帮助外资保险去年实现了保费收入的跨越式增长,并在一些区域市场改写了外资保险公司的实力对比。 银行系保险曾受怀疑 然而,银行系保险也曾经受到怀疑,花旗银行1998年收购旅行者集团的前车之鉴更令人生畏。该项收购一度被认为是综合经营的成功典范,但旅行者保险却始终未被成功地整合,花旗集团于2005年年初将旗下的旅行者人寿保险公司连同花旗集团的标志“蓝色小雨伞”,一起出售给了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 曾有反对声音提出,从国际经验来看,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整合相对容易,保险公司设立商业银行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商业银行进入保险领域却比较糟糕。问题之一,是文化上很难整合成功。业内人士表示,如今采取股权合作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一些担忧,可以避免商业银行直接设立保险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管理、人才缺失等问题。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