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算师师承关系影响产品设计大方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30日 22:43 理财周报
精算师的师承关系影响产品设计大方向 理财周报记者 蔡嵩婷/文 对于保险行业而言,精算是最核心的技术。一款保险产品的诞生,其复杂的费用计算就是由他们来测算。但对于外界来讲,由于精算师的工作极度精密,且进入这一职业需要很高门槛,这些因素为他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到底这群保险产品的设计师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精算师主要负责产品设计和公司资产负债评估 当人们提到“精算师”的时候,马上会将其与保险产品设计者画上等号,但实际上,精算师还可以分成多个种类。 虽然都统称为“精算师”,但是其负责的工作却有所差异,按照海外保险业发达地区的区分,精算师主要分为产品设计、资产评估、投资、年金等多种类型。但是由于中国市场上保险公司的规模和业务种类有限,所以一般的精算师,主要负责产品设计和资产评估工作。 对于产品设计精算师而言,通常要参与产品设计的整个流程。首先要参与前期讨论,分析保险公司现有产品特征,然后进行客户特征分析,还要与营销人员进行交流,再根据各方意见建立模型,完成产品设计。这其中不仅涉及到客户可以看到的条款内容,还包括退保率、投资比例、投资方向等内容。产品设计完成后,还要参加产品路演、试销,对存在问题进行调整。等产品上市一段时间后,还要进行后期评估。 中国保险公司的精算师还需要担负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对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进行评估。例如,保费收入中一部分会作为准备金留存在保险公司,因此这部分就成为了公司负债。精算师必须定期对公司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向监管部门提交报告,上市保险公司还需要公布财务报告,其中的资产负债评估内容就必须要精算师来负责审核,包括内涵价值、偿付能力、动态偿付能力等多项指标。 太平人寿一位精算师说:“精算师的工作主要和数字打交道,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统计、金融、财务等知识,开发设计产品,并对公司的经营利润以及风险情况进行分析和控制。” 首创安泰精算部经理章晖告诉记者:“精算师的主要工作是协调保险公司的各个流程,无论是保全、核保、系统,还是营销、市场、投资等等环节都要熟悉。” 本土精算人才匮乏 本土精算师的匮乏一直是困扰中国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符合精算师要求的本土精算师仅100多人,这个数字还不到中国香港地区精算师人数的三分之一。由专家预测,未来十年间中国保险市场上对于精算师的需求量将达到5000人以上。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培养一名精算师需要经历较长时间,通常在5-7年,最快也要3年。如果通过前9门考试,可以获得“准精算师”资格,如果再通过后6门考试,就可以获得“精算师”资格。 为了弥补精算师人才缺口,保监会曾于2004年发文《关于精算责任人任职资格的通知》,允许具有海外精算资格的人员担任精算师职位。当时,符合条件的本土精算师仅43人,中国自己的精算师认证考试也经历了5年无人通过的尴尬境遇。 “当时很多保险公司引进了海外精算师,担任精算部的高级职位。但是随着本土精算师人数和素质的提高,现在海外精算师的人数有所下降,很多公司的首席精算师都是由本土人士担任。”章晖告诉记者。 但这仍然无法掩盖中国精算师的短缺,目前很多公司的精算人员在进入公司2年后就开始独立设计产品,有时甚至仅一年。“时间短就容易造成考虑问题不全面,如果要完成一个比较好的产品,还是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磨练,两年以上的磨炼期会比较稳妥一些。”章晖还补充道:“西方发达市场中,新手通常会有更长的磨炼机会,一是因为他们的分工比较细,需要更长的时间完成统筹性工作。另一个原因在于中国从事精算的人员数量太少,所以只能快速提升。” 精算师的知识结构 精算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横跨多个领域”,数学、保险、法律、计算机、金融、市场营销等知识都需要掌握。 现在无论是海外经历还是海外认证资格,在精算圈子里都是“香饽饽”,因此许多人员会选择北美或英国的精算师资格认证体系考试,甚至有些人只参加海外的认证。“虽然都是西方的认证体系,但实际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章晖先生告诉记者。 由于我国的经济体系与北美比较接近,因此,美国的认证相对简单,参加考试者比例也较多。美国的精算师认证共有八门课程,“如果顺利的话,最快也要4-5年的时间才能够完成所有的考试。”章晖先生告诉记者。 与美国的体系相比,英国需要考核更多内容,美国的体系除了基础部分一致外,后续内容会让学员选择自己的考核方向,寿险、财险、资产评估等;但是英国体系中精算师必须通过所有这些方向的考试,因此不仅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更多,考察的科目也更多。这也是许多中国精算师选择美国体系而非英国体系的原因之一。 既然美、英的认证体系之间存在着明显区别,那么其背后的原理又有何差异呢?这种师承对于产品设计精算师会有什么影响呢? “当然会有。”隶属于英国精算体系的新华人寿首席精算师杨智呈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精算师设计产品时考虑问题的方式,与其受到的教育有着密切联系。比如美国体系更加注重市场效应,而英国产品则更注重遵循对客户的公平性原则。” 以分红险为例,现在中国市场上大多数的分红险属于现金分红产品,也就是说保险公司提供的分红以现金的方式给到客户,这种其实就是海外市场上统称的“美式分红”。与此相对的则是“英式分红”,也称为“保额分红”,即客户的分红所得累积在其保险合同中的保额之上。 虽然对于客户而言,似乎没有大区别,中国的客户往往更倾向于可以得到现金的美式分红方式。但实际上,两种分红方式对于保险公司的运作却有一定差异。在现金分红体系下,客户实际上在与股东分享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矛盾;根据英式分红的规定,股东只有在客户获得分红时才可能获得分红,且之间的比例是在事先确定的,公司只有把总的分红池做大,才能保证股东利益,所以股东与客户利益的一致性较高。 从今年新华人寿推出的两款产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英式分红产品的特征,一款是分红型“吉利相伴”,另一款万能型“金包银”产品。前一款是典型的英式保额分红产品,后一款则将英、美两种体系特色融合在一起。这种明显偏好英国保险产品的理念主要来自于师承英国的杨智呈。 欢迎订阅《理财周报》!订阅电话:020-87385997(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邮发代号:45-138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