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企业年金管理资格即将放险商应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6日 06:03 经济观察报

  欧阳晓红 段寅燕

  “第二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审批工作将在收到申请后的一个半月里完成。”9月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称“劳社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唐霁松在北京举行的“2007中国企业年金发展论坛”上透露。

  “新的打拼即将开始,已有的平安与太平养老两家,加上即将申请年金资格的中国人寿养老、长江养老和泰康养老,在保险业年金受托资格行列里,未来有五家竞争者。”中国企业年金网CEO苏志钢说。

  保险机构欲抢先机

  “目前,企业年金的市场格局基本上以寿险公司、大型企业集团和社保机构为主。”业界人士说。

  原则上,2004年颁布的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社部令20号)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劳社部令23号)规定,各中央企业原有的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均应在今年内转换到规范的企业年金制度上,即将企业年金平移给具备企业年金资格的四种管理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管理。

  “而即将进行的第二批基金管理机构的认定,可能不再对受托人、账户管理人评审单一资格,基本模式是受托加账户管理。”该人士说,“此种安排迎合了保险公司想获得多重年金身份的诉求。”

  业内人士分析,在市场尚未启动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其实大可不必规定“门槛”的高与低,而应让市场充分竞争起来,如香港模式,准入门槛很低,但高度监管。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910亿,这与国内外机构预测的每年将以千亿规模增长相差甚远。

  “现在最热心的就是诸如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了,他们欲在未来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跑马圈地抢占先机。”业界人士分析。

  苏志钢说,养老保险公司凭借寿险公司的精算技术,在年金产品设计与提供、投资产品设计等方面均具独特优势,符合企业和个人不同养老保险的需求。譬如,寿险公司一旦成为企业年金计划的受托人,既可直接负责账户管理和投资管理,又可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行其职。

  另外的优势是,原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商业保险都在保险公司,具备客户认识延续惯性,以及保险公司适合做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具量大面广的特点,便于企业年金的推介。

  发展滞缓

  那么,平安与太平这两家先行的养老保险公司“淘金战果”如何?

  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养老保险公司受托资产占全部法人受托资产的65%以上。

  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平安累计企业年金客户1122家,管理年金受托资金已逾35亿。在传统产品的经营方面,2007年上半年承保近4亿。

  截至2007年4月,太平共受托管理400家,其中投资管理资产24亿,受托管理资产12亿。

  “就养老保险公司所占的65%而言,平安与太平基本上是平分天下。”业界人士分析。

  9月5日,第五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开业,其拟向劳社部申请企业年金基金受托管理人资格。据悉,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也在积极申请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资格。

  与保险公司如火如荼的角逐形成对比的是企业年金市场本身发展滞缓。

  “当前制约企业年金发展的瓶颈还在于制度安排与税制设计。”中国

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洪磊表示。

  当前,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约为59%,理论上,要使替代率提高到80%,则20%需第二支柱即企业年金解决。但目前国家并没有强制执行,一般企业或职工积极性不大。而且,现行企业年金制度对普惠原则体现不足。

  平安养老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央企还没有被完全“开闸放水”,获国资委批复做年金计划的央企很少。

  平安北京分公司的顾晓燕直言,一旦企业选择法人受托机构后,第一件事就是制订企业年金方案,同时调研老的补充养老保险,而这些调研、方案数据的测算和制订集团框架性的方案工作量非常大。往往一个项目做下来,得花上七至八个月的时间。

  业界人士分析,现在多数

养老金公司尚在做企业年金市场的铺垫与培育工作,投入巨大,通常情况下,四至五年之后才有可能实现盈利。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