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民安模式难复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 12:40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崔帆

  与民安控股有着相似背景的中银保险,同样期待着身份的“外转内”,但由于政策的障碍,未能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复  

  民安控股(1389.HK)的上市经历,可以给另一家国有全资控股保险公司——中银保险有限公司(下称中银保险)一些启迪。

  仔细比较两家保险公司后,发现两者的发展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1996年,中银保险的母公司中银集团保险公司在香港成立,而中银集团保险公司是中国银行的全资子公司。2005年1月,中银集团保险公司将在国内深圳的分公司改制为中银保险,这使中银保险不仅成为中国银行的全资附属机构,还成为中国保险史上第一家分改子的外资产险公司。

  但中银保险远不及民安控股幸运,没能在2006年6月前完成“外转内”,挤上交强险的末班车。

  由于在中国加入WTO时,并未承诺允许外资保险公司经营法定保险,因此交强险业务的大门只向中资保险公司开放。通常情况下,消费者会在同一家保险公司购买包括车损险和三者险在内的所有车辆保险,失去交强险的经营权,对于财险公司来说,意味着将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其他保险业务将随之一损俱损。

  正是因为中银保险的外资身份未能得到及时的转变,导致其不仅失去经营较强险的资格,同时失去增加规模的最佳良机,业务发展缓慢。根据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0月度数据显示,中银保险累计保费收入仅8152.5万元,市场份额仅为0.06%。

  中银保险营业部总经理刁粤生坦言,在此背景下,中银保险对市场策略做出调整,下一阶段业务的重点将集中在家庭财产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产品上。

  《财经时报》了解到,其实完成改制后的中银保险,与民安控股一样,在2006年5月时向保监会提交了身份“外转内”的请求,并由终极母公司中国银行向财政部提出类似申请,借此证明自身与其母公司香港中银集团保险公司的中资身份,但至今未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复。

  对此,保监会相关负责人的解释是,虽然中银保险与民安控股的发展经历相似,但两者母公司的背景有很大的差异。

  虽然银监会在12月6日发布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中,鼓励商业银行参股保险公司,但至今没有出台相关的商业银行参股保险公司的细则文件,这直接导致中银国际“外转内”的搁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