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 14:52 《中国金融》

  - 毕吉耀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进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则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全球产业调整转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

  全球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国际产业转移层次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重点发展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创新性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如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保险、专业服务等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而将附加值较低的一般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大规模转移,从而不断形成新的产业转移浪潮。发展中国家则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传统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并以此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全球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的同时,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制造业向服务业、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不断提升的趋势。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还会进一步提高。

  服务业成为产业转移的热点,高新技术产业出现转移趋势

  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已高达70%以上,而制造业比重则降至10%左右,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已经接近尾声,而服务业逐渐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其中金融、保险、咨询、管理和法律等专业服务更是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服务业占跨国直接投资的比重趋于上升,已超过制造业而高达50%以上。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也出现转移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步和扩散速度的加快,以及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不仅继续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且将配套的零部件生产、物流、营销甚至部分研发活动等也通过项目外包和业务离岸化等方式向外转移,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加快成本回收,缩短从研发到盈利的周期。

  国际产业转移方式不断创新,项目外包日益成为主流方式

  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细化,特别是生产专业化和工序分工的发展,跨国公司开始将非核心的生产制造、采购营销、物流配送、研发设计等活动,以项目外包方式分包给成本更低和具有专业能力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专业公司,以降低固定投入成本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从产品价值链看,跨国公司主要控制少数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和高增值环节,而将其他低增值部分的非核心业务如加工制造等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从而实现更加有效率的价值增值。此外,跨国公司还采取业务离岸化的方式将部分服务业务,如计算机软件编程和电话咨询转接等,转移到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加强与提供配套生产服务企业的战略合作,带动这些企业随同转移。同以往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自己的生产服务企业相比,这些新兴的国际产业转移方式不仅有利于跨国公司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成本,而且有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培育发展自己的配套企业和产业。这种有助于实现双赢的结果,也是项目外包日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主流方式的重要动因。

  产业链条整体转移趋势明显,关联产业协同转移现象增多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不再遵循传统的产业转移的阶段进行投资,而是发挥其社会化协作程度高和横向联系广的优势,主动引导和带动相关行业的投资,鼓励为其配套的生产服务企业和供应商一同到东道国投资,在当地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关联产业群,实现零部件生产供应的本地化,从而将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此外,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并使生产出的产品能够适应全球市场的不同需要,跨国公司除了转移传统的制造业外,还将研发、设计、中试、营销甚至公司总部等其他生产经营环节向其他地区转移。这种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并带动关联产业协同转移的新趋势,是跨国公司加快建立全球生产营销网络和实现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不仅有利于跨国公司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球竞争力,而且也使得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规模和范围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跨国公司投资日益多样化,主导着全球产业调整转移

  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一直是推动全球产业调整转移的主要力量。以往,跨国公司主要采取直接投资或股权收购等较为单一的方式进行投资。近年来,随着国际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和方式的不断创新,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式也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直接投资和股权收购外,

证券投资、跨国并购、股权交换、合资合作、非股权安排等各种形式的产业投资层出不穷,其中证券投资和跨国并购日益成为最主要方式,目前已分别占全球资本流动的75%和跨国直接投资的60%。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60%、国际投资的90%、国际技术转让的80%和研发活动的90%,分公司和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一半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形成错综复杂的生产营销网络体系。因此,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向和方式,不仅主导着全球产业调整转移,而且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全球分工体系。

  国际产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产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当前,全球产业调整转移步伐仍在加快,我国由于具有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科技教育基础比较雄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政治长期稳定,以及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等综合竞争优势,对跨国公司投资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抓住这一机遇进一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制造业水平,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且将有力地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制造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承接服务业转移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涉及的行业门类众多,对带动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具有广泛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偏低,技术知识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尤其发展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即将结束,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法律、咨询、分销、旅游等服务领域都将开始并继续扩大对外资开放,而这些领域也正是目前跨国投资和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点领域。因此,抓住机遇主动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有利于加快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业的素质和水平。

  通过承接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实现产业集聚。面对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带来的机遇,我国应在区域和产业开放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实现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鼓励和引导外资向有条件的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主动承接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加快发展关联配套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和实现规模经济,力争再形成若干外资密集、内外结合、竞争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地带,以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承接各种方式的国际产业转移扩大利用外资。除了传统的直接投资和“绿地投资”外,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多地采用跨国并购、证券投资、风险投资、非股权安排、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等新兴方式。我国利用外资长期以直接投资为主,越来越不适应国际产业转移方式的变化。因此,要扩大利用外资和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就必须不断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和形式。当前尤其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跨国并购、证券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允许并鼓励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证券投资和风险投资扩大对我国的投资和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鼓励跨国公司将新技术、新产品以非股权投资方式引入我国;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我国企业承接国际项目外包,并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服务,引导国内企业参与国际项目外包市场竞争,积极承接国际项目外包和扩大与国外企业的合作。

  通过广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全面参与全球分工。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和全球分工的主导力量,近年来其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方式日趋多样化,为我国广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全面参与全球分工带来了许多新机遇。应结合国内产业调整升级,以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为重点,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来我国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以及物流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管理营运中心和地区总部,引导和鼓励国内企业加强与跨国公司的配套合作,逐步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营销网络,促使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高增值含量的生产制造、研发和营销等产品价值增值环节转移到我国,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学习、借鉴和积累开展跨国合作和经营的经验,为日后“走出去”对外投资和开展跨国经营奠定基础,为我国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和全面参与全球分工逐步创造条件。

  国际产业转移在给我国带来众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一定符合我国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目标,从而对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战略构成挑战。跨国公司在进行产业调整转移时,往往从其全球战略布局出发,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很少考虑东道国自身产业发展和布局结构调整的需要。近年来,虽然跨国公司对我国的产业转移层次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是转移规模较大的产业大多仍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产业,而且大多集中在土地资源稀缺、环境压力大但靠近海外市场便于全球调配的沿海地区,不仅同我国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目标存在矛盾,有时甚至加剧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而且也造成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致使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战略形同虚设或流于形式。

  其次,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产业转移时牢牢掌握着核心技术和营销网络,千方百计地将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家纳入由其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从而对我国提高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实现赶超目标构成挑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技术创新扩散速度的加快,跨国公司也在不断加快产业转移步伐,甚至将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和研发活动等以项目外包等形式向外转移,但牢牢掌握着核心技术和营销网络以及产品价值链的高增值部分,通过产业转移将发展中国家不断纳入由其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并且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能够进行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和附加值低的生产制造环节,将发展中国家长期固化在国际分工的低端。因此,靠承接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是不可能提高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的,要实现赶超目标仍需依靠自主创新。

  最后,跨国公司对我国进行产业转移有可能形成技术、品牌、市场和产业垄断,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和产业安全构成严峻挑战。跨国公司在进行产业转移时,往往凭借其资金雄厚的优势大规模收购当地同行业企业甚至龙头企业及其原有品牌,从而在当地形成技术、品牌、市场和产业垄断,将本地企业变成其生产加工车间。这种情况在我国的许多行业都存在,有些还十分突出,不仅严重压抑了民族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形成品牌市场垄断后还会侵害消费者权益,对我国的经济和产业安全都构成严峻挑战。

  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地位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仍在继续进行,我国面临着通过进一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第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投资环境日益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具备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提条件。第二,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市场潜力巨大,对国际产业转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第三,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高、成本低,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第四,我国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业配套能力较强,高技能人才日益增多,具有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

  总之,我国在吸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综合竞争优势,处于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加有利的地位。但是,尽管如此,我国在吸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也仍然面临着周边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除外部因素外,如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考虑、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某些领域具有更强的成本和资源优势以及对外资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等,我国在一些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首先,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等软环境方面仍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研发活动向我国的转移。近年来,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日臻完善,不仅已经同国际接轨,而且在有些方面的保护程度还超过了国际水平;执法体系不断健全,既有法律执法体系,也有行政执法体系,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假冒伪劣行为的执法力度不断增强。但是,客观地说,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同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相比总体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跨国公司在向我国转移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研发活动方面仍存在不少顾虑,特别是在对知识产权保护要求很高的生物制药领域,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更加完善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投资,这势必会影响一些技术先进、知识含量高的产业向我国转移。

  其次,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开放程度有限,国际竞争力不强,在承接外包项目和其他服务业转移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服务业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但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和开放程度有限,在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和承接服务业转移方面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近年来,项目外包和服务业务离岸化日益成为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主流,并且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但我国企业在承接跨国公司项目外包和为跨国公司提供离岸服务方面远远落后于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仅占很小比重,基本处于弱势地位。

  最后,我国金融体系整体开放程度不高,尤其是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难以承接以证券投资、股权交易等方式进行的产业转移。证券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流。跨国公司为了加快产业转移和进入当地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倾向于借助金融市场通过证券投资和股权交易等方式对当地企业进行跨国兼并收购,以便尽快实现产业转移和形成生产能力,同时也便于在需要时尽快撤出投资。因此,大规模的产业转移重组往往是通过跨国并购方式实现的。但是,由于我国的金融开放度不高,对资本流动仍有很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承接以证券投资、股权交易等方式进行的产业转移,也不利于我国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和扩大吸收外资规模。

  正是由于以上优势和不足,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仍以制造业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程度高、资金和技术含量低的成本竞争型传统行业;即使是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大多集中在技术相对成熟普及的汽车制造和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性行业,如石油

化工等;在高新技术产业则以加工、生产、组装等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为主,在服务业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更是微不足道。这种状况虽然有助于巩固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地位,有利于扩大国内就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带动产业升级的作用,但却使我国总体上处于国际产业转移低端和产品价值链的低增值环节,不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走向产品价值链的高端。因此,在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我国仍需注重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技术和产品,将发展自主产业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有效地结合起来,逐步提高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

  作者系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