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保险公司猛发次级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 10:06 财经时报

  【本文摘要】 多家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券,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资保险公司资本基础薄弱的软肋,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保费快速增长与利润率迅速降低引发的规模与效益失衡50亿、10亿、3.4亿,一连串数字正在搅动近期的中国保险市场。

  最近,中国人保(2628.HK)、太平洋保险集团(下称“太保集团”)、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泰康人寿”)纷纷表示,将发行次级债提高公司的偿付能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资保险公司资本基础薄弱的软肋。

  记者注意到,中资保险公司通过发行次级债、上市等方式来改善资本金状况的做法,似乎并不被业内看好。一些研究人士预测,中资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还有可能在短期内进一步下降。

  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保费快速增长与利润率迅速降低,引发的规模与效益失衡。

  在这些研究人士看来,发行次级债虽然是一种快速、高效、便捷的资本补充方式,但并不意味着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是一种无风险的融资活动,它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更大的经营危机。

  对于投资者来说,次级债的投资风险远高于一般的金融债券,投资者需谨慎介入。

  发债背后的压力

  不论是中国人保、太保集团还是泰康人寿,均声称发行次级债是为了提高公司偿付能力。这似乎暗扣着一句潜台词——几家保险公司都可能出现准备金不足的问题。

  在标准普尔金融服务评级董事黄如白看来,相对于外资保险公司拥有强大的母公司财务支持、执行严格的准备金政策等特点,中资保险公司资本基础薄弱的软肋尤为突出,近年的频繁发债就是最好的印证。

  早在2003年,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相继在海外上市,合计融得近60亿美元资金,这使得中国保险业的整体资本实力得到改善。但此后,资本状况出现恶化迹象。

  即使是目前中国保险业内资本充足率最好的中国人寿,也由2003年底上市时的18.99%的公司资本率,下降至2005的14.37%。

  未上市保险公司的情况更令人担忧。据标准普尔统计,泰康人寿的所有者权益与总资产之比由2001年的24.1%、2002年的11.4%,一直下降到2003年的6.1%和2004年的2.76%。

  这正是中资保险频频选择发债补充资本金的主要缘由。与增资扩股、利润分配等方式补充资本金相比,发债受到的制约因素相对较少,具有操作方便、快捷的特点。

  规模与效益失衡

  不过,业内人士预测,中资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还有可能在短期内进一步下降。

  标准普尔对国内中资保险公司进行调查后发现,按国际标准计算,2004年中国寿险业平均资产回报率约为0.4%,2005年同比增长了0.1个百分点,2006年预计仍在1%以下。而按国际惯例,寿险公司平均资产回报率至少应在1%以上。

  在北大保险学系主任孙祁祥教授看来,若要改善当前中国保险业的财务状况,亟需在规模与效益间找到平衡点。

  如果过多关注利润,需要更缜密的核保核赔、更强大的分销渠道,以及更加严格的准备金制度,而所有这一切都会让保费规模增长速度减缓;反过来看,注重保费规模增长,或许可以通过增加市场份额来提高竞争力,但采用过于激进的保费增长策略,将会削弱保险公司的长期盈利水平。

  因此,孙祁祥建议,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战略应尽快向内涵价值增长回归。

  警惕投资风险

  发行次级债是一种快速、高效、便捷的资本补充方式,但并不意味着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是一种无风险的融资活动。

  黄如白分析认为,保险公司快速扩张时期,通过次级债的发行补充保险公司的资本金,可以掩盖保险公司经营状况不佳、资本缺乏现状,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保险公司的“造血功能”。

  等到债券到期需要偿付时,保险公司的资本会急剧下降,再加之其他问题的暴露,将极大地打击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的信心,最终导致保险公司危机的发生。

  此外,对于投资者来说,次级债的投资风险远高于一般的金融债券。

  这是因为,保险公司发行的次级债是无担保的,且原始期限最少在5年以上,因而,次级债到期能否收回并获得利息,取决于保险公司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的表现,而这期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旦保险公司发生经营危机,债券索偿权排在保单责任和其他负债之后。也就是说,次级债务将被首先用于弥补保险公司的日常经营损失,投资者购买的次级债券有可能无法收回。

  作者:崔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