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保险公估业全国第一神话破灭 大洋被无情戳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03:00 第一财经日报

  除一季度营业收入报告出现重大差错外,大洋公估还被曝出在安徽未经批准就设立分支机构违规开展业务

  本报记者 陈天翔 发自上海

  一则神话可能迅速诞生,但也可能顷刻破灭。上海大洋保险公估公司(下称“大洋公估”)营业收入在今年1季度排名“全国第一”的“肥皂泡”,被日前发布的《2006年2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下称“《2季度报告》”)无情戳破。

  《第一财经日报》注意到,在《2006年1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下称“《1季度报告》”)中公布的曾以6915万元的营业收入和47.69%的市场份额成为“全国第一”的大洋公估在今年上半年的经营收入累加却连前10名都没有进入。

  而且,让本报记者颇感蹊跷的是,在《2季度报告》中全国公估行业营业收入排名第一的深圳民太安汽车保险公估的收入为3744万元,占全国市场份额20.81%(1季度时以1351万元的收入和9.3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换句话也就是说,哪怕大洋公估在今年2季度时一笔业务都没做,之前的6915万元的营业收入足可以保证其全国第一的地位,却为何连前10名都未能进入呢?

  同样让人不解的是,保监会《1季度报告》公布的当时全国保险公估行业公估服务费收入为1.45亿元,但是《2季度报告》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全国保险公估机构实现公估服务费收入却只有1.80亿元,通过简单计算不难得出,今年第2季度全国保险公估机构的收入仅0.35亿元。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与此同时,业内对大洋公估在今年1季度获得的如此优秀的“业绩”所产生的质疑声开始出现。在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对大洋公估在一个季度中即能获得6915万元的营业收入表示“实在很难相信”,该人士的理由是,因为在保监会公布的去年全年的数据中,大洋公估全年收入也只有1068万元,全国排名第七。何以今年一个季度的收入是去年全年的约6.5倍?

  在随后的采访中,上海保监局一位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了其中的原委:“造成这一状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洋公估在上报的2006年1季度保险公估机构监管报表中出现重大差错。由于它的差错,直接把整个市场的数据都拉了起来。”该人士还表示,上海保监局已经发现了其错误所在,并认为大洋公估在社会上造成严重影响,并已开出了2万元的罚单,同时对该公司董事长和经营管理层进行监管谈话。但是,该人士没有透露大洋公估上报的第1季度的数据和真实情况有多少出入。

  本报记者在昨日下午电话联系到了大洋公估董事长许跃宁,该人士表示,在1季度上报的数据的确有差错,如果按正确的话,绝不会是全国第一,应该会在第八、第九的模样。但他并没有进一步透露该公司在两个时间点上的具体经营收入,也没有向本报记者说明产生差错的原因。

  在《1季度报告》中,平量行保险公估(上海)、广东方中保险公估和上海悦之保险公估分别以269万元、257万元和252万元的营业收入列第七、第八、第九,三家的排名和收入都非常接近,那么按许跃宁的说法推测,大洋公估在今年第1季度的收入,应该接近上述几个数字,和此前的“6915万元”已形成天壤之别!

  同样,在《2季度报告》中,深圳市弘正达保险公估的营业收入在全国范围内排名第10,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共获得448万元的营业收入,如果保监会公布的《2季度报告》并无差错的话,那么不难推断出,未能进入前10的大洋公估在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肯定要少于448万元!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洋公估“惹事”的地方并未仅限于上海一地——在《2季度报告》中,保监会还披露,大洋公估在安徽未经批准就设立分支机构,违规开展保险公估业务已被举报。

  和之前发布过的若干季度的《中介市场发展报告》一样,由中国保监会编写并发布的《2006年2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同样在“保险中介经营情况”这部分内容中公布了包括保险经纪、保险代理及保险公估在内的各自领域经营收入前10名的企业名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