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君燕 上海报道
3月15日,本报获悉,运行两年的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今年将暂停招收外地新生的计划。原因并不复杂。其资金已经无法维系这样的招生计划。
太平洋金融学院是以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命名的学院。2004年4月29日
,太平洋保险公司联合复旦大学等6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这家学院,已投资额高达10亿元人民币。
这家学院的成立当时被视为是中国保险业的一个创举,也是太平洋保险的一个重要工程。现任太平洋保险董事长王国良是这一计划的力主者。
而太平洋金融学院显露出来的问题,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导火索。自1998年上任以来,王国良多年形成的强势掌门人地位,在今年变得微妙起来。
与此同时,上海市对太保集团的重组计划也在加紧进行。据本报了解,在完成重组改造后,太保集团将于今年底或2007年初完成上市。
“导火索”
“这个月教师工资可能都发不出。”熟悉太保情况的人士称,在支撑了不到两年之后,太平洋金融学院资金链终于出现裂痕。因此,该学院只能临时决定,2006年招收外地新生计划暂停。
太平洋金融学院,为王国良一手打造。2004年4月29日,由太保集团和复旦大学联合筹组的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成立。同年秋季,学院迎来了第一批新生。截至目前,该学院共有1900多名学生。
但这个被王国良自己认为在中国保险行业中颇有典范和创新意义的项目,从开始筹备一直到现在,就被各方的质疑所包围。
根据太保集团与复旦大学签订的协议,金融学院由太保集团联合大连实德集团、台湾润泰集团、上海德锦投资等5家企业作为投资方,总投资10亿元,学院注册资金2亿元。金融学院实行股份制,复旦大学以品牌投入占17.5%股份,太保集团占41.25%,上海德锦投资占12.375%,台湾润泰集团和大连实德集团各占10.3125%,香港香江国际集团和嘉惠罗马集团各占4.125%。
按计划,整个学院总投资将达20亿元,除前期10亿元投资外,学院还有进一步的后续建设计划。并且,太保集团与复旦签署的协议明确规定:金融学院创办前期的经费缺口,由太保集团公司等投资方负责筹资解决。
“在集团股东们眼里,这是王的一条‘罪状’。”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对太平洋金融学院,一开始股东就意见不合。而这次资金链断裂,主要原因是太保集团投资学院的10亿资金涉嫌违规贷款。而在已经投资的12亿多资金中,负债率高达80%以上,几乎都是通过负债和借款而来。
这与《保险法》中规定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限制不符。因此,监管部门对王国良此举颇有微辞,曾两次下令其整改。
太平洋金融学院的停招,有关人士称,其影响的不只是太保集团和王国良,对复旦大学的影响也会很大。
更直接的影响,以他们的分析,很可能使坊间流传的关于太保集团股东重组、王国良退位的传言变成事实。
太保“王朝”
任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的王国良过去几年间在太保集团内部有很好的威信。
今年56岁的王国良,给外界留下的多是创新和稳健的印象。1998年,王国良调任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2000年10月,接替首任董事长戴相龙,担任集团董事长并连任至今。
从正式掌管太保集团开始,王国良就推行其再造太保战略。在王规划的太保版图中,终极目标是建成太平洋保险产业、太平洋金融产业、太平洋国际经营产业以及为保险、金融产业服务的太平洋教育产业等各种经营实体组成的国际化金融控股集团。
其中,上市成为王多年一直执着的念想。2001年4月,太保集团2000年董事大会上便有消息称太保将以集团形式整体上市。2002年初,王国良表示,集团上市准备工作已到最后阶段,并称募集资金是次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股权结构的改造,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
2002年9月,太保集团完成私募资本实力达90亿元。
2005年对太保来说,并不平静。太平洋寿险因为偿付能力缺口而遭到监管层的红牌警告,而在引入外资与凯雷的谈判中迟迟未有最终的结果,其中又不断受到股东们的质问。
事实上,这些都影响着王国良在太保集团内部一直以来的强势地位。
知情人士称,太保目前的情况以及王多年形成的做法,已招来集团、股东、监管以及更高层主管部门的非议。
目前,太保已经很少召开股东会议,一是每次会上,股东都会提出很多意见,二是对来自现有管理层的很多提议,股东都会投反对票。
2006年,或将是太保集团关键的一年,在这个关键点上,作为掌门人的王国良究竟会如何,开始成为上海金融界的一大悬念。
变盘
近期,宝钢集团的退出和连续变化的接盘者,令业界对太保集团股东的变化更加关注。
本报获知的消息,对太保集团,上海市一直非常重视。对于这样一个总部设在上海,并有很好发展前景的大型金融机构,上海的态度是坚决的不脱手。
2006年对太保集团整体发展都将是真正的关键时刻。知情人士透露,集团董事会重组势在必行,而且,基本路径是先重组,后整合上市。
就在第一大股东宝钢退出消息不断的同时,“申能集团也要退出。”这位人士称,现有太保大股东中,除宝钢外,第二大股东申能集团也肯定退出。
申能是太保集团扩股前的第一大股东。在2002年的增资扩股中,通过集团以及旗下关联公司的认购,宝钢集团实际掌握了太保集团超过23%的股权,成为太保集团新任实际控制人。而对于因2003年收购太保集团10%股份,一跃成为大股东之一的实德集团,有明确的说法称“实德的股份是假的”。而且,上述人士进一步表示,太平洋金融学院的资金链问题很大程度是和实德对太保的投资有关。因此,原本就错综复杂的太保集团股东结构愈加迷离。
事实上,知情人士透露,宝钢一直想控股太保集团,但由于宝钢央企,因此上海方面不想轻易将属于掌控的太保拱手相让。因此,对一些非上海本地企业来说,要想进入太保,也非易事。
消息人士表示,倘若第一、第二大股东退意已决,上海方面基本会由以本地大型企业为主,重新对太保集团股东结构进行调整重组,而后上市。
至于太保是否会因为股东重组而对业务产生影响,相关人士坦言,从整个集团运作架构而言,太保内部还是非常稳定的,业务变异不会非常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