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保国际总裁否认欲售太平保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09:21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赵 萍 北京报道 来北京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保险工作会时,中保国际控股公司(以下简称“中保国际”)新任总裁吴俞霖的名片还没有来得及更换,只是在原先“执行董事兼副总裁”的名片上,
近日,记者采访了现任中保国际总裁吴俞霖。 否认“卖子”传言 此前,中国人寿保险集团接洽大众保险,计划通过收购的方式完成财产险公司筹建的消息不胫而走之后,另一个更为惊人的消息在业界广为流传。 “中国人寿收购大众保险可能只是一个幌子,收购太平保险才是它的真实用意。”一位消息灵通人士这样告诉记者,并进一步解释道:“可能的收购路径有三种,单纯收购大众保险、单纯收购太平保险、将两家产险公司一并收入囊中。”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中保国际在内地拥有两块产险牌照——民安保险和太平保险。其中的民安保险已连续三年实现盈利,其在内地的深圳分公司及海口分公司的业务一直不错。正因为此,在竞争激烈的深圳市场,民安和太平已经事实上的存在着竞争关系。但吴俞霖对此给予坚决否定。 对于外界普遍认为太平人寿和太平保险是中保国际利润亏损之“负累”,吴俞霖非常反对。他说,早在复业两家子公司的计划方案中,股东对于“前五年是策略上的投入期,可能出现较大亏损”就做好心理准备。 “现在两家子公司刚刚渡过最艰难的投入期(2001年-2005年),即将在第二个五年规划的起始(2006-2007年)实现盈亏平衡,并正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一步一步向盈利贡献期(2008年后)迈进,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卖掉其中的一家呢?”吴俞霖反问道。 他说,“养儿是要防老的,不是为了卖孩子换钱”。这是一个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关系的矛盾,而追求短期效益显然不符合中保一贯的经营理念。 此外,由于民安“外资”身份的牵连,中保国际近期也不会放手太平。太平保险内部一人士告诉记者。 子公司扭亏策略 复业后的太平保险,第一年完成保费收入2.5亿元;2003年增长翻番,达到5.26亿元,2004年实现保费收入9.27亿元,同比增长76%;2005年为1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虽然自身取得了不错的成长业绩,但太平保险对风险管控的严格使它不得不放弃掉很多费率极低、难于安排分保业务的投保申请,因此损失了规模的更快成长,一些同业公司对太平保险的普遍评价是“偏于保守”。 吴俞霖透露,太平保险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是:持续保持25%-30%的发展速度。2006年度内,在国际和国内两个会计准则下均要实现打平,并在实现增长的前提下,控制成本。另外,中保国际旗下另外一家公司太平人寿的任务是要在2010年实现资产规模800亿元。不仅要实现扭亏为盈,还要为集团提供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资产回报率。 吴俞霖称,中保国际对太平人寿提出的要求是:2006年,保费增加至90亿-100亿元,大幅度提高期缴产品的比例,改善投入产出比,提升保单持续率,当年控制全年费用不高于2005年。 当记者问到,在最近的几年里是否还会对两家子公司进行增资或是通过上市来帮助两家公司进行融资时,吴俞霖表示,两家公司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可以靠自身收益来满足资金的需求,不再需要依靠股东的增资,目前公司暂没有计划让太平人寿和太平保险独立上市。 “现阶段,集中比分散更适合中保国际的发展要求。”吴称。 另据接近保监会的人士透露,太平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向保监会递交开业申请,顺利的话,即将于春节后不久获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