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费上升利润下降亚洲二号退保 卫星保险谋新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4日 16:50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王小明 深圳报道 11月25日,亚洲卫星控股有限公司(1135.HK、SAT;下称“亚洲卫星”)宣布不再为公司旗下的亚洲二号卫星购买在轨保险。
亚洲卫星公告显示,亚洲二号所属的Lockheed Martin 7000系列卫星,近年来在“在轨保险”方面的保费大幅度增加。而设计寿命13年的亚洲二号,从营运日起至2005年11月28日算起,余下寿命约38个月。其账面净值仅为2.5亿港币。且亚洲卫星目前并无任何负债,现金及现金等值物高达15.05亿港币,从财务上看可以“自保”。于是,公告里作出了“不为亚洲二号卫星购买在轨保险将为经济上较审慎之对策,并符合本集团最大利益”的判断。 商业卫星突然终止保险合同,让业内侧目。 保费上升利润下降 根据亚洲卫星网站资料,亚洲二号卫星于1995年11月28日发射升空,1996年1月开始投入商业运行。该卫星在东经100.5度同步轨道位置运行,是亚太地区上空功率最高的卫星之一。 作为亚洲卫星旗下三大卫星之一,亚洲二号担负重要的商业运营任务。。目前,该卫星为亚太区内的国际与区域性广播商、新闻通讯社、视像服务供应商、卫星地面站营运商传送视像及新闻,并为政府及企业集团提供卫星传输网络。美联社、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等欧美新闻巨擎均是亚洲二号卫星C波段用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亦租用其Ku波段用于电视节目传输。 今年以来,亚洲二号卫星使用率继续呈现增长态势。亚洲卫星2005年中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亚洲二号的整体使用率已由2004年末的36%升至42%,同为亚洲卫星旗下的亚洲三号S卫星的部分客户开始转为使用亚洲二号。7月5日,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星空传媒(亚洲广播商)也宣布将使用亚洲二号做为后备支援。 使用率的提高促使了相关配套型投资的扩大。11月10日,亚洲卫星宣布为亚洲二号卫星在香港大埔的地面站增设数码传送平台。 半个月之后,亚洲卫星发出公告,“基于保险费极之昂贵,以及施加之条件限制甚多,本公司已选择不为亚洲二号卫星购买在轨保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航天保险界人士告诉记者,一般而言,卫星的在轨保险费率约在保险金额的2.5%-3.5%之间,这个比值受所属卫星平台、服役时间长短、国际再保市场价格变动等因素的影响。 在轨保险的保险金额一般在卫星的初始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受燃料等因素影响,由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协商确定。基于公告披露的亚洲二号的以往投保不低于其账面价值,该人士向记者估算,如果亚洲二号选择对在轨保险进行续转,新一年的保费约在800万-1000万港币。 就亚洲二号卫星而言,费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服役时间已属末期,所属Lockheed Martin 7000系列平台的历史故障记录可能使保险公司增加了风险判断。 一位接近亚洲卫星的人士告诉记者,按照该公司计划,亚洲二号将在2008年被新发射的亚洲五号卫星所取替。亚洲五号卫星的购买征求意见书,已在今年六七月间发出。 前述人士表示,相对卫星发射来说,在轨运行相对风险较小,国际上的确有一些卫星公司一开始就不买在轨保险。但是,“对有银行贷款或商业合约在身的商业卫星,一般都是会买的”。他对亚洲二号宣布停止保险感到吃惊。 一位香港证券分析师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亚洲卫星的经营环境深受竞争激烈和价格受压的影响。”亚洲卫星的利润一路走低。亚洲卫星2005年中报显示,尽管转发器综合利用率上升14%,收入却未出现相应增长。2005年上半年,集团营业额和股东应占溢利为4.45亿元和1.85亿元,分别下跌19.2%和27%。 该分析师认为,经营利润下降和保险费用上升是促使亚洲卫星选择停止亚洲二号在轨保险的主要原因。即便目前现金充足,但对主要业务载体停止购买保险,依然存在着风险敞口问题。” 记者就业界关注的问题向亚洲卫星国内市场传讯部经理李佳询问,李表示暂不发表意见。 卫星保险另谋出路 亚洲二号并非个案。 早在一年之前的2004年7月,美国Sirius卫星无线电公司也宣布,将不再延长其旗下卫星的在轨保险合同。 前述航天界资深人士认为,“由于卫星运营商受到市场竞争的激烈,影响经营利润,才产生退保想法。”由于卫星保险赔付即亏,不赔即赚,且出险率并不能通过过去的历史数据做出准备的分析,蛛网效应明显:一出险会抬高费率价格,而费率抬高导致了一些卫星公司放弃保险。未放弃保险的公司又被保险公司怀疑风险较高,保险公司于是增加费率来控制风险。这是一个逆向选择的过程。 该人士认为,全球卫星保险陷入了低迷状态,“卫星在轨阶段出险可能性约占全部的9%,但高企的价格已经让运营商感觉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 据该人士介绍,1995至1997年前后,航天保险业市场良好,航空出险率非常低,保险公司盈利丰厚,卫星发射及入轨一年保险的保费费率也降至5%的历史低点。导致进入该领域的保险公司主体也逐步增多。1999年国际航天保险市场总承保能力一度达到13亿美元的历史高点。 好景不长,1998年开始,航天产品损失率大幅度上升,特别是1999年Orion项目失败,导致了保险费率迅速提高。 接踵而来的“9·11事件”和波音702卫星损失案进一步挫伤市场信心。特别是2004年,波音702卫星接连发生故障,最初估算总额高达16亿美元,后经几度核算,确认保险公司只需支付太阳电池阵聚光器故障的赔款,尚高达8.75亿美元。 2000至2003年,全球火箭发射294次,失败14次,其中79%的故障与发动机有关。1997至2003年间,全球有219颗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其中42颗发生故障,其中六成左右的索赔是因为卫星的平台的系统设计存在尺寸增大、技术复杂的问题。 尽管目前卫星发射及入轨一年保险(发射保险)的保费费率已高达20%-25%,在轨1年(在轨保险)的保险费用达2.5%-3.5%,但卫星在轨失效事例频繁发生、卫星可靠性不佳的记录使一部分保险商离场。 2005年,发射保险和在轨保险的国际市场承保能力仍然下降到3亿-4亿美元和2亿-2.5亿美元。对于超出3亿美元部分的发射保险承保能力和超出2亿美元部分的在轨保险承包能力,必须“再购买”。 市场能力不足已经限制了一些快速发展的卫星公司。例如,阿里安空间公司计划2005年发射2颗大型地球静止转移轨道卫星,每次发射投保4亿美元。对该公司来说负担很重。 受此影响,卫星发射保险的承保期限也大幅缩短,从2002年开始,在1998年前后较为普遍的“发射及在轨5年”险,几乎已全部变作“发射及在轨一年内”险。 但在一些航天界人士纷纷作出“2005年保险商对航天保险投资可能大幅下降”判断的同时,保险界人士却表现出审慎的乐观,因为从2005年年初到现在,卫星保险市场只有一单索赔,卫星保险公司已经获得4亿美元左右的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