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再保险市场将会形成外资合围格局。面对国外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及政策保护伞的丧失,国内唯一的中资再保险公司选择了二次转型。中再期盼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参与国际再保险市场、产品结构的转变来保持自己的在位优势
□ 本报记者 崔帆
北京西城区金融街,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再”)办公楼。
从10月30日起的连续四周里,这一办公楼中在不断召开中再的总经理室成员会议。与以往不同的是,与会人员除中再高管外,还云集了中国保监会、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等众多保险专家。
会议主题几近相同,主要针对将于12月1日实施的《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下称《规定》)和明年保险市场全面放开后中再的经营方向。
《财经时报》获悉,与会专家对国内再保险市场进行分析后,一致认为中再必须在短时间内进行结构调整,否则,在新一轮再保险市场竞赛中,将很难保住第一集团的位次。
系列会议之后,中再初步拟定了转型方案:内部资源整合、参与国际再保险市场、转变产品结构。
但业内似乎对中再此次转型普遍持悲观态度,在一些专家看来,目前,中再在资本金、产品创新、承保能力等各方面的实力,均居于劣势。
合围中再
2006年是中国再保险市场完全对外资开放的第一年。对于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外资保险公司正在积极准备自己的发展方略。
11月14日,也就是保监会发布《规定》的16天后,世界上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之一—瑞士再保险公司(下称“瑞再”)对其亚洲及中国区7位高层进行了大换血。其中国区总经理傅志国在健康险方面的丰富经验,被业界“相信会使得瑞再在中国健康险再保险领域的优势进一步扩大”。
据该公司透露,目前他们在健康险的再保险业务上,已占据市场优势。
与此同时,慕尼黑再保险(下称“慕再”)各险种全球业务总裁也在轮番对中国考察,目前,慕再已有新的中国发展计划。按照慕再的官方口径,慕再在财险领域的实力已超过中再。
另据保监会的消息,9家外资再保险公司正急催中国保监会批准其递交的设立全资子公司的申请。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2006年再保险市场将会形成外资合围中再的格局。
两大软肋
中再本身的情况令人堪忧。中再目前有两大软肋——资本金不足和商业分保保费低。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披露中国保险业的13处隐痛时,最先提到的就是“防范和化解中再集团法定风险准备金不足的风险”。
中再现有注册资本金50亿元人民币,按《保险法》关于偿付能力的规定,一元的资本金只能自留四元保险费,2004年其保费收入207.95亿元,保费收入已占用了全部注册资本额度85%以上。换句话说,以中再现有的资本金实力,其承保空间只剩下15%,而慕再2004年保费收入占注册资本金的额度仅为57%,其承保空间余有43%。
中再的另一软肋可归结为“强制分保后遗症”。
一直以来,中再的利润来源主要依靠法定分保额度,也就是中国政府强行规定保险公司将其保险费的一部分分给中再。
按照中国的入世承诺,2002年开始,中国法定分保额度以每年5%的速度递减,虽然中再保费收入中法定分保所占比例在逐年递减,但对法定分保的依赖性并没有降低。2002年,中再分保费收入191.78亿元,其中法定分保179.12亿元,占93.4%;2004年保费收入207.95亿元,法定分保费下降到140.57亿元,但仍近70%。
再次转型
中再和其监管部门清醒地意识到今后的艰难处境。很多人士将保监会发布的《规定》看作是保监会对中再提供的政策性保护。《规定》从公司数量、业务数量两方面加以限定,要求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分保,都应优先向中国境内至少两家专业再保险公司发出要约,并且要约分出的份额之和不得低于分出业务的50%。
但中再高层深知,保监会的“政策保护伞”只是多给了中再一个保护期,中再的问题需要从内部解决。
中再近期连续举行的多次研讨会,其目的就是为了能找到内部的改革方案。据悉,中再将会进行再次转型。转型重点是在内部资源整合、参与国际再保险市场、产品结构的转变方面。
2003年,中再曾进行第一次转型。转型的成果是股改上市及旗下两家专业再保险公司的成立,使得财险、寿险再保险业务之间有了风险“防火墙”。
今后,中再将彻底改变6家子公司各自为政的状态,对子公司的客户信息系统和行政职能设置进行整合后,将节约30%的经营成本。
与会专家认为,中再应借明年市场彻底开放之机,跳出现在的经营范围,进军国际再保险市场。同时,中再必须由现在的寿险再保险市场为主向农险再保险市场转变。随着农险试点的进一步推进和农业巨灾保护体系的建立,农险再保险的盈利空间将逐步扩大。
难以抗衡
中再的一些高层对于中再再次转型的前景充满信心。
但这似乎仅是中再自身的乐观。现实情况是,中再仅在农险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资本金、产品创新、承保能力等各方面的实力都处于劣势,最突出的是专业技术的“先天不足”。
慕再、瑞再在中国都拥有一支由数百人的国际精算人才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在再保险合同条文设计制订等方面处于技术垄断地位。正是因为专业保险技术人才奇缺,中再在近年来的多次高技术、高利润的项目竞标中败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