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燕 发自北京
在三大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中起步最早却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保险公估公司,终于一展眉头。中国保监会日前发布的《2005年三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虽然保险专业中介仍呈整体亏损,但保险公估业却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报告》显示,截至9月份,保险专业公估机构实现利润162万元,实现公估服务费收入1.7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1%,已超过去年全年1.5亿元的公估费收入。其中,财产险公估服务费收入为1.73亿元,人身险公估服务费收入为93万元,其他收入444万元。
保险代理机构和保险经纪机构仍没有走出亏损的态势,分别亏损1800万元和2383万元。
“南热北冷”
如果仔细看公估费收入排名前10的保险公估公司,会发现全部来自广州、深圳和上海,没有一家北方的保险公估公司榜上有名。
“这和南方保险市场开放较早有关,更和南方自然灾害多有很大关系,”北京競胜保险公估公司总经理汤金才对《第一财经日报》说,“由于南方常发生台风、涝灾等自然灾害,企业的财险和水险等险种的投保率较高,也促成了较为发达的保险公估事业。”
比如今年的“麦莎”、“云娜”和“海棠”等几场台风,也在无形中助了保险公估公司一臂之力。“因为台风频发,很多保险公司找到我们做业务。”一位保险公估公司人士表示。
与南方相比,北方相对太平些。有关调查显示,在北方的财险市场,车险占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企业财产险和水险相对较小。“相对于企业财险和水险等财险,车险的出险率要低得多。在北方市场,只有保险公司处理不了的重大案件,或在缺少技术力量时,才会去找保险公估公司。”汤金才表示。
“公估公司能盈利,主要就靠南方的这些水险、财险业务。”他认为,“因为车险估损需要大量的投入,在车险估损上不会有多少盈利。”
“小热大冷”
随着保险主体的不断进入,一些没有自己的理赔队伍的新保险公司、小保险公司,开始寻求向保险公估公司借力。“北京的保险公估市场现在才刚刚松动,”汤金才表示,“一些新成立的保险公司会较多地和保险公估公司合作。”
然而,对于“大而全”的老牌保险公司来说,保险理赔定损一直被视为自己的分内事。一些保险公司认为,把理赔定损业务交给保险公估人,容易受限制,而且还要平添一笔公估费用。占据大部分财险市场份额的人保财险、平安财险等老公司,由于拥有较完善的定损理赔系统,却很少把目光投向保险公估公司。一位保险公估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人保财险甚至曾下文禁止保险公估公司进入车险市场。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一旦发生车辆出险,保险公司往往会委托五家左右的保险公估公司进行公估,然后由保险人和投保人选择双方满意的公估报告,并据此进行理赔,这样可以保证公估结果的客观和公正。然而,在国内,却存在保险公司直接委托修理厂来定损的现象,至于定损结果公正与否,完全取决于与保险公司有切身利益的修理厂。
《报告》显示,保险公估公司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三季度又有一家保险公估公司退出市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保险公司不肯放弃核赔理赔的权利。”一位保险公估公司人士无奈地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对公估业自身来说,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和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保险理赔也成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然而,一部分保险公估人专业水准不高,缺少系统的专业知识。资金、人才、技术都较缺乏的公估公司,也很难赢得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认可。另外,打价格战的现象在保险公估业内也普遍存在。
“不管怎么说,公估业首次扭亏为盈是好事,说明公估业开始向一个良性方向发展,”汤金才说,“其实很多人还是很看好公估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