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保险业的双重面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 14:17 21世纪经济报道

  戴祖祥

  2004年,中国保险行业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的变化,一方面,在上市及引进外资的刺激下,保险业的财务状况和偿付能力得到提高,公司治理结构得到改善;另一方面,行业竞争逐渐白热化,本土及外资保险商同台竞争的新格局逐渐形成。这种结构性变化给寿险业和产险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寿险市场进入了一个理性的“慢增长”时代,而产险市场不得不面
临大量风险提前释放的局面。

  寿险业:慢增长下的急调整

  2004 年寿险行业经历了较为痛苦的调整期。人身险保费收入在第一季度出现同比负增长态势,全年仅增长7.2%,为1990 年以来增速最低的一年。主要与监管部门强调保险回归保障功能,同时中国人寿着力推动风险型保单销售及中国平安收缩银行保险有关。

  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去年各寿险公司为适应市场发展及增加盈利能力,主动调整了产品结构,使新业务的毛利率得到改善。上市后中国人寿加强了盈利能力较高的风险型保单的销售,改变了过去以市场份额为目标的模式。中国人寿在个人寿险特别是新产品鸿鑫两全的增长带动下,2004年的风险型保单毛保费收入增长了35.8%达504.5亿元,期缴比例也从2003年的66%提高到86%。期缴风险性保单比例的提高增加了公司的新业务毛利率,笔者估计其新业务毛利率同比上升了4-5个百分点。

  因银行保险与个人寿险销售渠道存在一定冲突及银行保险产品的毛利缺乏吸引力,中国平安2004年银行保险业务大幅收缩,保费收入主要依赖于个人寿险。2004年中国平安个人寿险保费增长3.9%至359亿元,占全部寿险收入的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至72%,几乎全部保单均来自期缴业务。由于个人寿险比重的上升,新业务的毛利率也上升约3个百分点,不过首年保费则倒退24%。太平人寿由于复业时间较短和销售网络限制,银行保险依然是公司的主要销售渠道,且保费几乎全部来自趸缴业务,因此,公司毛利率相对较低,与其处于初创期的市场定位有关。展望今年,当前由于人民币处于加息预期中,万能寿险产品逐渐为保户所接受,因此笔者认为银行保险面临新的转型发展。

  另一方面,2004年外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市场占有率为2.6%,较2003 年底上升了0.6 个百分点。预期随着开放的深入,外资寿险的市场份额在未来2-3 年很可能上升到10%以上。事实上,在上海、深圳等早期开放的城市,外资寿险的占有率超过或者接近10%。展望2005 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原来的市场领导者的首年保费增速将放缓,很可能低于行业平均成长率。

  产险业:急增长下的低收益

  2004年在车辆保有量大幅增长及费率上升的双重刺激下,财产险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25.4%至1089 亿元。人身意外伤害险及健康险分别增长了17.6%及7.4%。不过作为龙头老大的中国财险(PICC)的市场份额则不断下降,从2002年的70.5%下跌至2003年的66.8%,及2004年的58.1%,截至2005 年3 月底降至53%。平安产险2004 年保费收入增长25.4%至101亿元,市场份额为9.5%,继续排非寿险市场第三名。非寿险行业集中度继续下降,中国财险不再独统天下,初步形成了多头竞争格局。由于网点优势,本土保险公司依然占据以车险为主的非寿险市场最重要地位,2004年外资非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仅1.2%。不过,外资非寿险在货物运输险、企业财产险、责任险等承保利润较高的细分市场拥有较大市场份额,值得本土保险商研究学习。

  还值得一提的是,自2003年财险公司获准经营意外险后,该险种成为财险公司的一大增长点。中国财险及平安产险2004年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分别增长8%及147%至18.9亿元及3.7亿元,其中中国财险的市场份额上升到了16.2%。意外伤害险的承保利润率较高,为财险公司带来不菲利润,如2004年中国财险意外伤害险的经营利润高达6.8亿元。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预料未来几年,意外伤害险仍然是财险公司的业务增长点之一。2004年10月份加息后按揭业主提前还贷导致退保剧增,导致2004年家财险出现较大退保,中国财险的已赚净保费仅为4.5亿元,较2003年大幅倒退56%。2005年3月内地再次上调房贷按揭利率20点子(0.2%),料上半年提前还贷现象尚不明显,但到年底则将涌现还贷潮,因此,家财险已赚净保费收入增长不容乐观,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如何开发及维持增长点,应对不利发展趋势,也对管理层提出了新的课题。

  笔者坚信保险行业发展前景相当宽阔,但本土保险商或原来的市场领导者能否与行业同步成长则是无法确定的,唯有强化管理、创新求进才能分享行业成长之喜悦。

  (作者为国泰君安分析师,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报立场无关。)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保险业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