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监会解读《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5日 22:16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 (记者 毛晓梅) 自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为我国按照市场原则建立保险市场的退出机制和更有效地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提供了制度和物质上的保障。5日,中国保监会财务会计部副主任江先学就《办法》有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保单持有人的最后安全网”
江先学介绍,《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是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法的要求和授权,按照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原则,经反复调查研究,充分征求各保险公司和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作为我国保险业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一道重要防线,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建立和规范,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和创新,将为我国按照市场原则建立保险市场的退出机制和更有效地保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提供制度和物质上的保障。 通俗地说,保险保障基金就是当保险公司破产或被撤销,其有效资产无法全额履行保单责任时,保险保障基金可以按照事先确定的规则,向保单持有人提供全额或部分救济,减少保单持有人的损失,确保保险机构平稳退出市场,维护金融稳定和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保险保障基金因此被称为“保单持有人的最后安全网”。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都已建立了保险保障基金制度,澳大利亚和我国香港等也正在积极研究建立这项制度。 “再不实行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实际就是违法” 我国1995年发布施行的保险法和2002年新修订的保险法都明确要求建立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并规定了集中管理、统筹使用的原则。2002年的新保险法还明确要求保险保障基金管理使用的具体办法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制定。 “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再不实行,实际上就是违法。”江先学这样说。 《办法》出台前,保险公司根据财政部1998年发布的《保险公司财务制度》的规定,只对财产险、意外险、短期健康险和再保险业务提取保险保障基金,广大寿险、长期健康险的保单持有人并不受保险保障基金的保护。而且已提取的保险保障基金都留在各公司的账上,既没有按照《保险法》的要求进行“集中管理”,也没有做到“统筹使用”。 尽快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首先是贯彻保险法和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办法》对保险保障基金的性质和基本原则、缴纳、管理和监督、使用、法律责任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正式建立。 建立保险保障基金制度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化原则的保险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关键环节。它意味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金融机构破产,国家财政兜底”体制在保险领域被率先冲破。由于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破产救济制度,今后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保险公司可以按照市场原则,平稳地退出市场。 “破产可致保单持有人最高损失20%” 江先学表示,建立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后,保险市场的运行将更加健康,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办法》规定,保险公司被撤销或被宣告破产,其清算财产不足以偿付保单责任的,保险保障基金按照比例补偿限额与绝对数补偿限额相结合的方式对保单持有人或保单受让公司进行救济。救济限额的设置符合我国国情,充分保障了保单持有人的利益。比如根据前期对国内非寿险保单的测算,个人保单持有人其保险利益的损失通常不超过5万元,于是,《办法》将非寿险保单的救济绝对数限额设为5万元,损失5万元以内予以100%救济,超过5万元的部分,分个人和机构,分别救济90%和80%。这样,个人保单持有人的权益基本上不会因为保险公司破产受到难以承受的损失。 但应该看到,一旦保险公司破产,最高可致保单持有人的权益“蒸发”掉20%,对公司股东而言更意味着“血本无归”。因此,中国保监会一方面坚持把偿付能力监管作为改善监管和防范风险的核心环节,继续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另一方面提醒保险消费者慎重选择投保公司,从源头避免利益无故受损。 江先学还强调表示,出于增强对保险公司的市场约束以及确保市场平稳运行的考虑,保监会对保险保障基金缴纳比例的设置也经过了反复调研和测算,目前《办法》规定的提存比例基本在各保险公司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不会引起上市保险公司年报业绩大的波动。他说,根据2003年中外资保险公司全部保费收入测算,可提存的保险保障基金规模预计在人民币20多亿元左右。(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