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收入骤降 太平人寿遭遇升息暗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1日 15:09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唐君燕 上海报道 近年来一直稳居上海银保保费收入首位,占据整个上海银行保险25%市场份额的太平人寿上海分公司,2004年11月份的银保业务出现了罕见的巨幅下降。和同期单月保费收入近1亿元的数据相比,11月太平人寿上海银保收入仅有71.4万。
“这表明太平人寿在银保业务上现行产品策略的重大失败。”某合资寿险公司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受到2004年10月28日央行升息影响,对整个上海市场的银保业务普遍带来不小冲击,根据保监局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1月,上海整个银保保费比去年同期下降1.5亿。而其中,以银保方式作为市场营销主要渠道的太平人寿,当仁不让的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升息幅度超出预期 升息幅度预期不足成为此番太平人寿上海银保市场遭遇“滑铁卢”的直接原因。 林吉吉告诉记者,就2004年1至10月整个上海市场银保保费来看,太平人寿的同期增长幅度保持在10%-15%,“如果不是受到升息影响,1至10月的整个银保业务还是一个正增长的态势。”据一些业内人士介绍,按照国际上一些调息幅度,例如美联储调息都是0.25的基准点,而这次央行的升息,对1年期幅度比较小,而3-5年的调息幅度非常高,税后达到2.88。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通常保险公司银保业务的销售旺季都在每年的第一和第四个季度,而现在,显然随着11月份统计数据的出台,上海2004年的寿险市场将留下辉煌之后无法掩盖的失落。 在2004年10月28日之前,中国保险公司的经营环境一直处于一种降息的背景中。在经历了连续9次降息,一次增加利息所得税之后,一年期人民币储蓄利率已经降到1.98%。保险公司的产品定价从8.8%、6.5%、5%降到了2.5%。一直到这次升息之前,上海银行保险还是主推固定收益产品,其中5年期银行存款的定期收益是2.23,保险固定收益产品收益为2.3左右。 产品策略滞后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的寿险产品都有固定的预定利率,保险合同一旦生效,无论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如何,预定利率都固定不变。 “保险公司应该有个效率,需要对市场变化有个提前和及时的反映,”上海某银行银保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升息,保险公司的反映普遍相对滞后,这是不应该的。 此前,太平人寿在银保产品创新上还是颇下功夫。2004年3月,为拓宽销售渠道,太平人寿上海分公司在工行上海分行推出的第一个定位“理财型”的银保产品“福满堂”,决定在农行现金柜试行理财产品“进柜”销售。在正式上柜仅仅4天,便连续售出三单。 或许,如果没有这次的突然升息,上海银保市场下半年开始增长的固定收益产品将会给相关保险公司带来丰厚的收益。“固定利率产品升息后几乎全部失效,对我们公司这种渠道战略应该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太平人寿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林吉吉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也坦承表示,经历了这次的变故,总公司肯定会从产品储备方面,策略方面进行重新评估。 受限监管要求 “不是我们想突破就可以突破,”除去升息的直接原因,保监会暂时不提高保险产品2.5%的年预定利率的上限规定,也加大了今后一段时期内保险公司在面临升息环境中的压力。林吉吉认为,“2.5%这个利率要求对保险公司产品设计方面来说其实压力还是很大。” 另外,业内人士表示,从保险公司经营角度,现在在产品设计时会受到很多限制。尤其在上海,限于银监局的规定,并不能大幅度卖分红产品,并且保险公司受到格外多的销售渠道限制,例如:银行业务人员不得在银行储蓄柜面直接办理代理保险业务,保险公司业务人员也不能在银行柜面销售保险等。 曾借力于上海工行和农业银行网点数量最多优势迅速占据市场的太平人寿,这次同样因为工行和农行在执行银监会规定上的坚决,使得银保业务备受重创。 目前,太平人寿已经开始做出相应的调整。据林吉吉透露,“新产品会有很大的突破。不可能走短期化,突出保障功能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