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保险新闻_行业动态 > 《经纪人》2004 > 正文
 

保险泡沫之争,寻找问题关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9日 11:26 《经纪人》杂志

  近期,自郝演苏教授的40%保险泡沫论公开发布后,保险业立刻风烟四起,引来无数争议。究竟这个数字是否能验证保险业当今的局势,会给从事保险和关注保险的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文/本刊记者 谷丽梅

  采访嘉宾:郝演苏(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记者:您提出目前保险业存在40%泡沫的初衷是什么?

  郝教授:比如一家药店它的主营业务是药品,但它同时经营音像制品,而它却把所有的收入称为药品销售收入,那么反映给卫生主管部门的数据就是有问题的。保险也一样,它有一块儿是保险,一块儿是理财,但却把这两块统统称为保费收入(2003年,我国实现的保费收入为3880.4费亿元,实际不过是2210.39亿元。其中的43%部分属于分红和投资型险种),这样其中就存在泡沫了。作为保险行业,现在大力提倡分红和投资型险种,说明它的主营方向偏了。作为一个学者,我做这个研究主要就是想让保险业回归主业,回归保障功能,而且也想提醒老百姓究竟该如何来购买适合自己的保险。

  记者:可能很多人认为您说的数字过高了,您怎样看?

  郝教授:说高了,那没什么。高了不怕,至于1+1等于几,我不知道。但是你来算,准确的数字必须要把全国60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都拿来,具体还要分解,但这也是存在一些商业秘密的,可能无法做到。所以对这个数字,我也是按官方提供的数据匡算出来的。但只要大家承认是有泡沫就可以了,有没有40%没关系,是27,还是39都可以,只要你能提出来,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给我提出来,我的结论还没有被否定之前就是这个数字。

  记者:您认为您的结论会给民众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郝教授:对保险公司来说没什么,因为保险公司是一个企业,企业都是商人,只要是在获权范围之内做任何都是对的,但对一个行业来说,如果这个行业大面积推广同一种理财型险种的时候,其实风险也就来了,政府对这种现象就应该及时加以宏观调控和引导。

  而对老百姓的影响就是教会他们应该如何认识保险?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险种?去保险公司干什么?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本身就不好,老百姓的收入是有差异的。比如像50年代参加工作的老年人,社会对他们的保障功能非常不全,实际上他们的晚年生活是非常没有尊严的;像我们这一代人的保障状态也不是很足,所以要靠自己的力量来为自己创造完整的保险体系,那就需要自己懂一些保险知识,根据自己的家庭状况来进行保障型或投资型险种的购买。

  记者:您认为泡沫论对保险中介行业会有什么影响?

  郝教授:保险中介也是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是要尽责任的,对一个行业而言,在销售和代理产品的时候,你应该主要考虑老百姓的需求,不能象小孩子一样要什么给什么。由于保险公司主营业务不清,中介行业可能会因为只赚取佣金而跟着保险公司走。如果保险中介能够满足和培育百姓的需求,那么我们中介的这个责任就尽到了。

  采访嘉宾:曹建范(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

  记者:您怎么看保险“泡沫”?

  曹建范:首先我比较赞同目前保险业内分红和投资连结产品的出现确实有一些超前。我想,这个问题主要与我们国家近两年来资本市场和银行的利率有关系,由于近几年来银行利率一直保持极低的水平,而国债也基本都是5年期的,连3年期的都比较少。老百姓手里有一些钱,他们的投资收益渠道比较狭窄,所以在选择保险时便更加趋向于投资理财型的险种,认为这样既保了险,又有了投资渠道。就象在国展展出的宾利车,动辄就800万以上一辆,但它这么贵还是有人买,为什么呢?还是因为他的消费水平已经达到了,保险(分红型,理财型)产品也是这样,也是因为有一部分人已经具备了这种购买能力。所以只要是有需求,就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大面积的出现这种产品甚至到了泛滥,这是不可取的。

  记者:怎样看待保险的险种呢?

  对各家保险公司的资金动作来说,本身资金出口就比较狭窄,保监会才刚刚允许保险资金上市。而对广大工薪阶层来说,买保险的钱就是他们养老养命的钱,所以保险公司对这些钱的投资是应该慎之又慎的。在中产阶级这个阶层还没有壮大起来,盲目的铺开投资连结等理财型产品,保险公司等于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包袱。

  90年代初我曾在飞机上遇到一位香港保险业的同行,她说她们那里对于学龄前儿童的保险产品就有16种之多。而现在看我们国家,这部分的产品都少之又少,各家公司的产品几乎都大同小异,真正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产品还有待挖掘。保险最主要的功能是补偿,更多的注意力应该放在传统的保障业务上。如果一个公司的产品有50%以上都是投资型的产品,那它就失去了保险公司的真正意义,我们的工作应该是把保险具备的补偿职能给充分的挖掘出来。

  记者:那就是说,您不赞同“泡沫”论了?

  简单说是泡沫,我不是很认同。但目前保险业可能也存在着泡沫,只不过不应该有40%那么多。保险公司的运作有它内在的规律,无论你经营的好坏,按照国家保险法,无论你是赔了,还是赚了,都应该对国家法律有个交待的。

  采访嘉宾:柴海波(北京世纪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

  记者:您对“泡沫”的看法是什么?

  柴海波:我觉得应该看“泡沫”到底是什么?把非保障保费都算做了保费收入,是统计上的错误,如果说这个就定义为是“泡沫”的话,就如同房地产业,没人住的房子那不就是“泡沫”吗?狭隘地讲,郝老师的讲法是无可非议的。

  储蓄保费并不是保险公司和客户共同承担风险,风险是由客户来承担的。投资连结产品与分红产品最优先受益的是保险公司。这里面还有一个社会公心力的问题,就是说你公布的数字是否准确。实际上以往保险公司公布的数字确实都不是准确的,而且有隐瞒,这样就导致保险公司的社会认知力不是很好。

  但是现在还有一个反方观点认为:寿险充当了部分社会保障问题,它可以发养老金,又管理养老金,功能很大,有稳定社会的概念。它参与的职能很多,所以也不能说它有泡沫。从国外的保险公司来看,他们大部分都承担了资产管理的角色,那非保障保费也是保险公司一个重要的保费统计途径。如果说盖房子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那非保障保费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呀!

  如保险确实能发挥象吴定富常常挂在嘴边的保险的四大功能的话,保险就没有泡沫了,而且它还将逐步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来,会越来越有发展。

  采访嘉宾:周三杨(北京嘉信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训练部经理、高级营销师)

  记者:据我所知,您是不赞同“泡沫”说法的,理由是什么呢?

  周三杨:我认为用“泡沫”一词表达欠准确,应当说在一定意义上存在“消费偏差”,其“偏差度”估计在20%左右,因为其中买储蓄分红险的客户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买过保障型险种的基础上所做的同步或二次选择。总的说,我们保险业是发展的,全民保险意识是在逐步提高的。

  我国保险“消费偏差”存在的主要原因:第一是老百姓的消费习惯所决定的,如有相当多的客户非常喜欢一次性付保费,图省事,不在乎保障功能,他们关注很高的分红和很高的回报率,考虑回报率跟股票和国债对比着去决定是否买保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老百姓非常喜欢返还保费的保险,这种情况在海外其他地方都是没有的,他们觉得只有返还保费心里才踏实。因为能有固定的钱回来,特别是在大陆非常热卖的大病分红险,这种情况在国际上是没有的。第二是营销体制问题带来的结果,目前中国的保险中介还很脆弱,保险公司“自产自销”的比重很大,尤其是有的保险公司形成一种推动怪圈,每年一季度专门大规模推动储蓄模能够扩张,也大量卖这种保险。第三是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行业市场化程度不够,主要表现是客户买保险信息不全,不受尊重,迫于无奈。从北京嘉信保险代理公司的保费结构看,保障型保险的比重最大,足以说明多家保险公司对比组合销售,让客户倾向于保险消费理性化。

  采访:百姓缩影

  李××:

  我是刚刚买的信诚的投连险。因为家里孩子小,信诚公司新推出的投连险说是分三档受益,我想也没什么方式能去赚些钱,放在保险公司里除了有保险功能外,好歹能受点儿益。不过也没有渴望会有太大的赚头,放的钱也不多,不会对生活有什么影响。我对“泡沫”的问题不是很关注,我觉得去买保险能达到我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了。

  陈××:

  分红险肯定不可靠,我坚决不买,比如保险公司说今年赚了,就给保户分一点儿。但如果明年跌了,就什么都没有。它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觉得还不如股市呢。更何况我们国家的保险公司信誉一直都不太好,它最后向大家公布的数字也不定是真实的,甚至可能都没有监管部门把关,我觉得这样投资的风险系数太大了。

  关于有没有40%泡沫的问题,我觉得可能会有。比如我听说有的保险公司一些险种给业务员的提佣比例居然有35%—40%那么高,我认为太多了,说是服务的费用,可有些业务员没干几个月就走人了,我得不到这后续的服务,而保险公司又没有跟进措施,只要一想到我剩余的60—70%的保费,就会想到保险公司能赔给我的也未必就会有100%了,这显然就有存在泡沫的倾向。

  刘××:

  保险业到底有没有泡沫,有没有40这么多,我们不太清楚,但我想肯定也是有的,而且也不少。现在我们的医疗体制已经变了,原来是100%都负责的,现在改成了基本医疗1200元以下自负,其余的费用才按比例报销。所以这空缺的一块儿,我们肯定要想到为自己增加些商业保险。我觉得自己对这那些大病险中的分红并不抱太大的希望,总之买保险图的是保障,关于分红钱当然越多越好,但最惨也别让我赔钱就行了。听说保险业存在的这些泡沫,我以后选择起来肯定要慎重一些的。

  王××:

  我老觉得保险是骗人的。我从来都没买过。我看确实是泡沫太多了,郝教授说得对,指出的也很是时候。

  邵××:

  我买了分红式的定期险,当时是感觉得到回报了,可之后细想想最终我得到的钱与所交的保费数字几乎差不多。我是投入了,而没有收回,那份分红是怎么样?这个东西对我来说也是虚的,没有固定的数儿。其实这种既不实用,也让我怀疑保险业务员和保险公司是骗我的,这里面的泡沫成分我觉得就很大了。

  说是要注重保障型的险种,可就我们国家保险公司的现状来说,大家既得不到看得见的丁点儿的实惠,到了索赔时又可能无法实现理赔,老百姓买保险几乎没有什么指望了。我想这也是中国的社会背景造成的吧!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保险泡沫新闻 全部保监会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