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保险新闻_行业动态 > 正文
 

竞争加剧带来服务之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6日 09:03 北京青年报

  2004年,中国经济正处于全方位协调增长的转型时期。这一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诞生了一系列经济软着陆的漂亮数字,暴露了种种从高速增长到理性增长的现实问题。在这种宏观背景下,我们的行业、企业和企业家都发生了什么和做了些什么尤为值得关注。

  由本报及英才杂志、新浪网、凤凰卫视、中国管理宣传主流媒体联盟共同推选的2004年“双十”人物(十位聚人气企业家、十位具价值经理人)将于12月3日正式产生。在这里我们
仅以这组年终专稿表达对他们在“转型经济下的变革管理”的一种关注。

  与往年相比,2004年的中国保险市场颇令人回味。一方面,保险业近一年来大事频现:先是保险第一股横空出世,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先后海外上市成功,新华人寿也险些成为国内新股;然后是业内期盼多年的保险资金入市问题也终于出台明确法规,保监会在陆续放开保险外汇投资权、放宽债券投资比例后,终于打通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通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保险进入门槛降低,截至今年10月底,外资保险公司已经达到39家,超过中资保险公司数量。与此同时,经历了多年30%以上高速增长的中国保险业,却在今年开始悄然调整,一直创造神话的寿险保费收入开始出现同比负增长。而去年以来一直比拼价格的车险市场,却在今年频频上调车险费率。

  “正是逐渐加剧的市场竞争,让保险公司开始理性和成熟起来,将消费者和长久经营放在第一位。”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保险公司为补充资本实力排队上市、寿险市场调整产品结构,还是车险市场逐渐摆脱价格战,大打服务牌,都显现出保险业开始摆脱一味争抢市场,不计利润只求规模的盲目竞争状态,开始着眼安全长期的稳健经营,开始在服务上下工夫。而这,正是稚嫩的中国保险业开始成熟的征兆。

  2004年保险现象之一:保险公司排队上市热门字眼:偿付能力

  去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赴港上市,成为中国保险企业上市第一股,更启动了中国内地大型保险企业海外上市历程。随后,12月17日、18日,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两地上市,成为2003年全球最大的IPO项目。2004年6月24日,平安保险集团在香港联交所挂牌,成为国内第三家海外上市的保险公司。3家保险巨头捷足海外上市,激发了更多保险公司的上市热情。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太平洋人寿、天安财险、华泰财险和大众财险等多家保险公司都在为争当“国内保险第一股”而紧锣密鼓地准备着。

  保险公司为何如此热衷上市?业内人士指出,保险公司上市可以快速募集资金,充足资本金,提高偿付能力。而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能不能在10年、20年后甚至更久的将来兑现保险合同承诺的能力,与广大投保人的利益密切相关。随着国内保险市场的迅猛增长,保险公司大多面临着资本金严重不足的窘境,而上市则可以快速充足资本金,提高偿付能力,扩大业务发展规模。同时,通过上市成为公众企业后,保险公司的经营和治理会受到市场监督而趋于规范化,有利于保险业的良性发展。此外,保险公司上市后出于业绩压力,会开发出更多贴近市场的保险产品,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2004年保险现象之二:车险费率节节升高热门字眼:赔付率

  自从去年1月1日开始车险费率改革,一直在比拼价格的车险市场从去年年底开始悄悄变了风格:从年底开始,占市场份额最大,也是在改革之初降价幅度最“狠”的中国人保就先后几次开始调高了部分车辆的车险费率。之后,平安、太保等保险公司纷纷跟进,虽然都没有明确表示涨价,但都通过增加车型因素等风险系数对某些高风险的车辆不再笑脸相迎。而人保最近的一次调整费率是在11月1日,不但新增加了车型系数,而且第一次推出的500元绝对免赔额也在消费市场掀起轩然大波。

  保险公司的观点是,用价格区分不同风险的人群,是为了更加体现对所有保户的公平原则。如果不出险,就会交很低的保费;如果经常出险,就要交很高的保费。而对于人保、平安等公司推出的绝对免赔额概念,保险公司解释说一是为了让不怎么出险的客户多一种降低保费的选择;二是为了把有限的人力物力从大量小额事故中解放出来,给所有保户分配更多的服务资源,提高整体的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

  “不再比拼价格,正是车险市场竞争趋向成熟的表现。”业内人士认为,这说明保险公司的车险经营正在从比拼价格的恶性竞争转向追求利润的理性经营。经过2003开始的车险费率改革,车险市场正在日趋成熟和稳定,这体现在车险费率水平越来越贴近市场,越来越与风险高低挂钩。而今后以车险价格这一经济杠杆来调节和稳定道路安全的功能将更加明显,每台车每个人的车险价格都有可能不同。 -2004年保险现象之三:保险业经历调整期热门字眼:负增长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年,外资保险遍地开花,保险市场的激战首先在寿险业展开。截止到2004年10月底,外资寿险公司已有22家,而中资只有10家。尽管在分支机构的建立上,外资还需牌照,但随着开放门槛的降低,外资寿险分公司开业如雨后春笋。在大城市中开放较晚的北京,也在2004年遭遇外资保险扎堆涌入,目前北京的16家寿险公司中,外资保险占到了8家。

  外资保险的进入很自然地给寿险市场带来了新东西。先是人才争夺战,尽管中资保险公司对外资的人才争夺既痛恨又无奈,但外资保险却摆出一副“不挖脚”的姿态,在社会上轰轰烈烈地造势要“从零打造保险高级人才”。同时,外资保险也带来了一些新的营销模式和服务理念,比如,争议了多年的“天书保单”就是在外资保险牵头下开始改造,让保单开始变得通俗易懂。

  但另一方面,保险主体的增多却并未让寿险市场继续辉煌。创造了多年神话的中国寿险业开始在今年出现罕见的负增长。直到今年10月底,一直被认为潜力巨大的北京寿险市场仍然出现了10月当月同比下降27%的不佳状况。

  不过,除去基金等投资品种分流部分市场、去年寿险特别是健康分红险停售前销售猛增等因素外,业内人士更多地趋向认为这是保险业自身的自发调整。“不再一味追求保费规模,而是开始有选择地调整品种。”被调整的产品首当其冲的就是部分趸交型的银行分红产品。由于这样的产品虽然能很显著地提高保费收入规模,但节节上涨的银行代理费用,以及它给保险公司带来的长期现金流隐患让一些保险公司开始作出决断。此外,外资的大举进入,尤其是高级人才的争夺,多少开始令营销队伍产生动荡,从而影响寿险营销业绩。同时,保险市场对营销队伍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让寿险营销队伍开始减员。业内认为,无论是产品的调整还是营销队伍的动荡,这些给寿险业绩带来的影响尽管是短暂的,但摆脱了高速增长的神话,开始走上正常、稳健、成熟化发展的轨道,对寿险业来说肯定不是坏事。

  文/本报记者 张艳丽

  供图/photocome

  

  [1]  [2]  [3]  [下一页]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东航客机在包头坠毁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雀巢奶粉被诉造假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国足告别2006世界杯
广州车展美女图450张
经典两厢车狂热贴图
家居家装实用图库
北京打折楼盘信息汇总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