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保险业人才谈跳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6日 04:05 扬子晚报
4月下旬起,将有一批洋保险、中外合资保险公司陆续进驻江苏,其中包括“全美保险业第一”的联泰大都会、中荷合资的瑞泰、中美合资的招商信诺、太平洋安泰等,而先期进入江苏的恒安标准人寿等洋保险和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则加快在江苏“跑马圈地”的速度。目前,江苏的中资保险、洋保险、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已达40家。洋保险、中外合资保险公司的不断加入,加速了国内保险业的洗牌与人才流动,也改变了以往保险代理人“跑街先生”、“跑街小姐”靠卖保单收取佣金谋生的窘境。目前保险业的种种变化揭示了怎样的金融背景?对于加盟这一行业的投身者而言,是机遇还是旋涡?本报记者走访了近期有过“跳槽”经历的一些人士,并邀请业内人士及专家做了解读。 【案例篇】 A、高层管理者:“职员制”带来认同感 【采访对象】:陈新立/恒安标准人寿江苏分公司总经理 【职场生涯】:十余年保险从业经历;曾任平安人寿主持工作的财务副总、友邦中国区助理副总裁 陈新立1994年进入平安,一直从事财务会计方面工作。8年后负责整个平安人寿的财务管理。当时事业上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是在专业化的财会领域继续走下去,扩大职业范围;要么是参与整个寿险经营,扩大职业范围。后来走的是第二条路。2004年底,保监会一下子批了18家财寿险公司,几家公司纷纷通过各种途径联系他“挖角”,最终去了一家总部在上海的寿险公司任CFO。但在筹备过程中,他看到股东不稳定,公司也无核心竞争力,半年后迅速抽身而退,接受了友邦中国区助理副总裁一职。2006年,他又选择了恒安标准人寿。 【目前薪酬】:年薪(含奖金)三位数(以万计),默认过百万 【跳槽风险评级】:最初设想★★,后来★★★,现在★ B、中层人员:薪酬体现个人价值 【采访对象】:吴健(化名)/某合资寿险理赔部经理 【职场生涯】:在南京一家大医院做过5年五官科医生;某老牌寿险公司4年核保理赔工作 吴健上世纪90年代初从名牌医学院校毕业。最早从医院跳到保险公司,包括至亲都不理解他,只有他自己明白,其个性不适合事业单位那种按部就班的生活。对新兴保险业来说,具有医学经历的复合型人才等于是“元老”。于是他从最低层做起,令他迅速成长起来,很好地完成了从医生到保险公司经理角色的转变,并在去年某“洋保险”进江苏时,被猎头公司相中。吴健毫不讳言,进现在这家公司,薪酬占主要因素。当初,这家公司嫌贵,让猎头公司跟他讨价还价。他的回答斩钉截铁,“你们看中的是人才,还是钱?”其强势最终令对方“屈服”。吴健说薪酬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 【目前薪酬】:月薪20000元,加上其它奖金福利,年薪30万元左右。 【跳槽风险评级】:最初设想★,后来★★★,现在★ C、基层业务员:我卖保险不丢人 【采访对象】:俞淑琴(化名)/某合资公司寿险业务员 【职场生涯】:消防器材推销员、某化妆品牌促销员,共计3年 俞淑琴以前也看不起保险,觉得卖保险的跟人死缠烂打,还经常误导人家买保险,不负责,当初自己并没有想过会入这一行。去年一次无意中陪朋友听了一个保险公司的宣导会,觉得保险不是想像中那样,而且这家公司还不招以前卖过保险的,招那些有过其它推销经验的。再说这毕竟是合资保险公司,给员工培训机会,所以她就想试试。现在做了大半年,在同入行的同事中算中上水平。她觉得,只要不坑蒙拐骗,好好给人家介绍产品,卖保险也不丢人。 【目前薪酬】:月薪4000-7000元,另有固定的培训、个人发展规划 【跳槽风险评级】:最初设想★★ 现在★★★ (注:风险评级★越多代表风险越高。) 【提醒篇】 ■储备断层加速需求 南京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叶朝晖:保险业人才流动较为频繁,一方面跟整个金融业都缺人才的大背景吻合,另一方面也有其历史原因。我国自“文革”后保险业停止,到1979年才恢复,少了20年的人才累积。近年来随着入世等原因扩张更快,人才奇缺矛盾尤显突出。保险业内现有的人才通过薪酬、职级实现自我价值,这都造成保险业人才流动频繁。 ■莫做保险市场“流星” 某外资保险公司江苏分公司资深人士:保险行业中高层人员换工作,一定要关注以下几类风险:一,看公司实力,跳过去筹备新公司,要看股东背景和稳定性;二,看管理层的文化,随便捏合而成的发展较难;三,看公司核心竞争力。今后5年保险行业也会呈两极分化——好的公司更好,差的更差。所以个人跳槽一定要谨慎,莫做市场发展中的“流星”,应注重长远价值。 哪类人才受青睐 ■国内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才 ——为机构扩张储备精英 ■国外金融领域工作的“海归” ■熟悉银行、证券及投资领域 ——为投资领域拓展积累资源 井喷·挖角·跳槽 2006年,中国保险业挟500亿保险资金,以长线机构投资者身份直接入市,其超前介入长线重仓持有的金融及大蓝筹股,成为2006年大牛市的领涨核心,也为中国保险业带来巨额投资回报。同年,继“国十条”之后,监管闸门不断地打开,传出种种利好政策:国寿、平安等险商获准交叉销售,财寿险相互渗透,结构性扩张加速,混业经营初现端倪;保险资金运用上,保险公司争取到了更多的主动权,险资活跃在银行、基金、券商等各个金融领域。上周,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正在进行放宽“保险资金投资股票5%”的比例限制的调研。在政策向好的大背景下,中国保险业也迎来了结束入世期后的“百花齐放”局面。 今年以来,国内中外资保险公司“版图”不断扩张,分支机构布点加速,对于优质人才的争夺明显加剧。而交叉销售获批、年金市场拓宽、银行股权合作的深入,使保险混业经营之势渐趋明朗,其大大拓宽了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在盈利空间的驱使下,保险公司对于人才的渴求愈加强烈。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市场竞争已经从初期的规模扩张转向更为本质的人才竞争,险商以挖角、加薪等种种方式解决不断升级的供需矛盾。而对于职场上的个体来说,面对一个行业“井喷”式的发展,自然期待借力其中,分享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保险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密度、深度还存在巨大缺口,这也使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保险人看到了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加之政策层面的种种利好,更激发了精英们面对机会勇往直前的动力。 不管保险人才“挖角”如何备受同业诟病,都无法阻止市场规律下的保险人力资源自然重组。人才的供与需,将在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中得到平衡。我们相信,保险业将在人力资源的卖方市场中再现一个朝阳行业的蓬勃与魅力。
【发表评论 】
|